待刑期满后,被征为议郎。
在此之后,段熲就得到了王应的看重,多次在战场上立功,并在二十多年前,就担任护羌校尉。
只不过,就是这一年,公元159年,王应因为大将军梁冀被宦官除灭,被罢职回到了老家,段熲再次失去了靠山。
而就在两年后,西北的羌族再次叛乱,段熲于是“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最终大败羌人。
但是他没想到,凉州刺史郭闳(hong)为了抢功,竟然丧心病狂到扰乱战局的地步,使得羌乱越发严重。
他更没想到,郭闳选择事后甩锅,诬陷自己作战不力,使自己再次被撸,又当了苦力。
不过这个时候,是王玄发动家族力量,使得凉州之地对羌人恨之入骨的世家,千里迢迢跑到洛阳告御状、替他喊冤。
汉桓帝在知道此事后,也是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决定亲自过问此事、让他说出实情时,而此时的段熲,却选择了继续背锅。
因为他很清楚,郭闳背后的靠山,可是宦官集团,尤其是这个时候,宦官因为帮助皇帝干掉大将军梁冀,权势更是如日中天,他怎么得罪得起。
最终,段熲选择了倒向宦官集团,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可能会有人问了,段熲为什么不去讨好文官集团?
其实这个问题总结来说,就是三个字………没资格。
那个时候的段熲,就是个小镇青年,出身低,只会打打杀杀、行侠仗义(少习弓马,尚游侠),书读得不好,老师也不牛。
而文官集团,则是更喜欢他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东汉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才。
名将的竞争那是非常激烈。
就拿当时来说,除了将门世家的王家外,还有着三大名将:那就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和段熲(字纪明)。
他们仨都是凉州人,且表字都有一个“明”字,所以人称“凉州三明”。
看着并驾齐驱,但其实根本不在一个赛道。
皇甫规和张奂二人,都出生于官宦世家,虽然比不上将门世家的王家,但从小也是饱读经书,是出了名的儒生、名士,他们交往的也都是高官、大儒,天生的上流社会精英。
看看皇甫规的亲友团:
祖父皇甫棱,担任度辽将军。
父亲皇甫旗,担任扶风都尉。
弟弟皇甫节,担任雁门太守。
侄子皇甫嵩,汉末名将、如今的北地太守。
老朋友张奂,汉末名将。
再看看张奂的亲友团:
父亲张惇(dun),担任汉阳太守。
老师朱宠,担任太尉。
老领导梁冀,大将军,而且张奂居然还没有受到牵连。
老朋友皇甫规,汉末名将。
长子张芝,汉末着名书法家,人称“草圣”
次子张昶(g),着名书法家,人称“亚圣”
三子张猛,后来的武威太守。
再看看段熲的亲友团,儿子都没有什么名声,手下只有一个还没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