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就该拍《乌合之眾》而不是给脑残行为镀金!”
层主【03年高考生】现身说法:
“作为当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赶出去的人,看到电影里用《风继续吹》当bg那段直接破防。现在的小孩当然不懂——你们有微博能刷#永远的哥哥#,我们当年连张正版cd都要攒三个月早饭钱!”
层主【社会学在读博士】加入战局:
“从文化研究角度,这片恰恰拍出了亚文化社群的仪式感。用『打架』作为群体身份认同的极端表达,比现在超话打榜这种资本操控的『偽热血』真实多了。建议骂『降智』的先读读《狂热分子》。”
层主【影视工业党】技术分析:
“承认吧,你们就是双標!漫威粉能接受雷神砸酒吧,日漫粉觉得《热血高校》打架帅炸天,到国產片这儿就是『宣扬暴力』这片打架戏份不到5分钟,文戏本土化改编比原版更细腻好吗”
层主【反矫情达人】嘲讽:
“中年人的自我感动真可怕!按这逻辑《小时代》也能洗白——毕竟20年后也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当年真的会为名牌包撕逼』!”
层主【时光胶片馆】总结:
“这场骂战恰恰证明电影成功了——它让两代人看见彼此的青春鸿沟。年轻人觉得可笑的,正是中年人最珍视的。就像片中那句台词:『后来我们终於买得起cd机了,但那个为你抢磁带的人早就走散了』。”
一时间,这种爭议渐渐地开始席捲网络。
中立派的《南方娱乐》针对这个局面写道:“评分撕裂背后,是华语电影罕见的『代际审美断层』。年轻观眾厌恶『为情怀买单』,而中年人甘愿为记忆缴税。值得注意的是,该片35岁以上观眾占比达47%,平均评分8.7;25岁以下仅21%,评分5.3——这不是电影之爭,是两代人情感代购的具象化。”
不过,相比起年轻人的擅长在网络上进行的发言质疑,中年粉丝们的辩护却显得更有说服力!
有中年粉丝晒出2003年追星“物证”——泛黄的《霸王別姬》票根、手抄歌词本上“永远怀念哥哥”的笔跡,证明“当年真有人这么疯”。
一位80后影迷髮长文:“2003年4月1日,我同桌的男生因为同学说『同x恋死得好』,直接掀了桌子……这部电影没夸张,是我们老了。”
隨著《阳光姐妹淘》上映进入第三天,票房走势却呈现出反常的曲线——在首日1.7亿的爆炸性开局后,次日不降反升,直接衝破2亿大关。
院线经理们连夜调整排片,將这部“粉丝特供”电影的场次占比从35%提升到48%,创下三月档期单片排片纪录。
这样的数据让很多同行都惊呼:“这不科学!”
但是事实是这场票房奇蹟完全由真实观影需求推动。
京城cbd万达影院凌晨一点的场次里,四十岁模样的女人们举著萤光棒合唱《后来》,散场时保洁员扫出十几团湿透的纸巾;
沪上大光明影院甚至出现“跨代观影”奇观——s二次元角色的少女挽著母亲胳膊追问:“妈你当年追星也这么疯啊”
社交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