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对方拿的真的只是特产,不然他也不会收。
“好啊,到时候咱们跟市长好好聊聊,争取让安梁县多争取点项目。”赵德山笑着点头,看着李阳的车消失在夜色里,才转身回家。
路上,李阳打开车窗,晚风吹在脸上,带着田野的清香。
他拿出手机,翻出那天在夜市跟张扬的电话,犹豫了片刻,他还是没打电话,想着等把修路方案做出来,再当面跟他聊。
回到招待所,李阳把土特产放在桌上,打开电脑,调出安梁县的地图。
石桥镇到柳溪镇的路,在地图上只是一条细小的虚线,却连接着五个村的希望。
他拿起鼠标,在这条路上画了个圈,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
第二天一早,李阳刚到办公室,交通局长就把修路预算方案送了过来。
他翻开方案,仔细看着每一项开支,在“协调费”“管理费”这些冗余支出上画了叉,让交通局长重新修改。
“资金要花在刀刃上,老百姓的钱不能浪费。”李阳把方案递回去,语气坚定:“下周我要去市里找市长汇报,到时候方案必须改好,不能出任何纰漏。”
交通局长接过方案,连忙点头:“李县长放心,我今天就组织人修改,保证按时完成。”
看着交通局长离开的背影,李阳嘴角露出笑意。
他能想象到,下次跟张扬见面,两人一定会像高中时那样,互相调侃,互相拆台,然后一起为了安梁县的发展,并肩作战。
安梁县的路,要修;安梁县的产业,要搞;安梁县老百姓的日子,要过好。
这不仅是他的责任,也是他跟这位多年未见老同学共同的目标。
下午,李阳去了石桥镇。
王老汉看到他,连忙放下手里的竹筐,拉着他往院子里走:“李县长,您怎么又来了?是不是路有消息了?”
“快了,方案下周就能报上去,资金问题也差不多解决了。”李阳坐在小板凳上,看着院子里堆着的玉米:“大爷,等路修好了,您这竹筐就能拉到市里卖,不用再背着去镇上了。”
王老汉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要是路真能修好,我给您送一筐竹筐!咱们村的竹编手艺好,就是没销路,要是能卖到市里,不少老人都能靠这手艺赚点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