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的指尖刚触到结冰的种苗叶片,寒意就顺着指尖钻进骨头 —— 叶片裹着一层薄冰,像蒙了层玻璃,轻轻一碰,冰碴子就簌簌掉下来,露出里面发褐的叶肉。“90 亩苗都这样了!” 老秦蹲在坍塌的雨水棚旁,手里攥着根断裂的竹架,“寒潮把棚压塌了,启星又不让买设备,再这样下去,这些苗就全冻烂了!”
基地外的请愿声越来越近。100 户农户举着 “转种转基因种苗” 的牌子,人群里有人举着启星的 “工业净化水宣传册”:“启星说给咱们免费提供净化水,还帮着卖种苗,咱们别跟基地耗了!”
林薇刚要说话,汉斯的越洋电话打进来,背景音里满是 ISO 现场的嘈杂声:“启星的假报告炸了!# 中国非遗污染环境 全球热搜第三,5 家欧洲品牌暂停合作!30% 代表支持启星标准,咱们只剩 12 小时争取投票!”
电脑屏幕上,启星的假报告赫然在目 ——“基地雨水收集区土壤 PH 值 4.5,属重度酸化,周边植被枯萎率达 40%”,下面附着几张伪造的 “枯萎植被照片”(实际是启星故意喷洒除草剂后的地块)。ISO 预备会议的直播里,启星游说代表正拿着 “基地答辩预案” 驳斥:“他们所谓的‘传统水源保护’,不过是不懂环保的借口,我们的工业净化水才是唯一合规选择!”
联盟群里的消息更让人心沉。山西染坊发了张 “启星工业净化水协议” 的照片:“ISO 都要通过标准了,咱们别扛了”;河北竹编跟着转发,还在行业群发了 “基地芦苇设备搭建计划”,启星的人立刻评论:“用芦苇编网接雨水?这是原始社会的做法,根本不符合现代环保标准”。
“原始社会?这是咱们老祖宗传了八十年的保命法子!” 婆婆突然从祖传木箱里翻出个泛黄的本子,箱子上刻着 “1938”,沾着干枯的芦苇叶,“你爷爷 1938 年在山区,寒冬靠芦苇编网接雨水,苗都活下来了!这里有他的笔记,写着‘芦苇网集水,陶瓮储水,寒冬不冻,旱涝保收’!”
林薇赶紧接过本子,纸页脆得一碰就掉渣,用毛笔写着:“芦苇杆选直径 1 厘米者,晾晒 7 日至半干,编织成网(网眼 1×1 厘米),架于 1.5 米高竹架上,下接陶瓮(瓮底垫干草防冻),集水量日均 30 斤&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