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元年,秋。
起伏不平的山道间,行进的军伍望不见头尾,唯有人喊马嘶之声在山谷间回荡。
与公孙模前军的一往无前不同,公孙度这一路携带辎重军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毕竟,马匹与大车所需的道路有着本质区别。
这一路上,公孙度坐镇中军,不仅协调全军,还要兼顾着开路事宜。
一处处险隘山口被军兵使用火药炸开拓宽,一个个简易木头桥梁被木头、水泥的混合建筑所取代,时常遭受雨水侵蚀的道路被填上碎石水泥。
掌握着当世最高生产力的公孙度,面对这种大自然的挑战,心态远比古人平和的多。
当那些盘桓在后军的随军商贾们再度踏上这条山北要道时,惊讶发现所经道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没有了掩藏在密林背后的盗匪不说,脚下的道路质量比之中原官道都不差些许。
此时此刻,公孙度策马来到一处高地,望着逐渐缓和的地势,以及远处隐隐可见的辽阔平原,心情也都为之一松。
望着身后那一条倾注心血的山道,公孙度摇头感慨:
“山道已经拓宽,待轨道铺装完成,这条辽地通往草原的道路也就彻底打通了。”
山北,在公孙度的心中,有着另一个熟悉名字,通辽。
这是一处连接扶余、草原,乃至北边的鲜卑山的重要枢纽,素利等人看重此地的沃土,想要将之发展为鲜卑人的粮仓的同时,公孙度何尝不是觊觎着此地,想要将此打造为汉军进击草原的桥头堡。
“背靠辽地作为依仗,自此出发,可横击东部鲜卑,亦可讨伐扶余。当然,此地若是建城,那便彻底阻断了鲜卑人南下辽东的道路。”
心中筹划着战局,公孙度打开新收到的情报文书。
“咦?”
手中的文书并非来自前军,而是来自徐荣的一份火器使用方略。
作为有着丰富冷兵器战争经验的统帅,徐荣同样也是当世少有的火器作战经验的将领,针对军中的新式火器,徐荣书写了许多想法以及改进方略。
“火枪最佳使用方略应当是集中大规模,由此发挥最大杀伤力?”
徐荣通过牛二等将校在弘农郡的战事中敏锐察觉到火枪这种新式武器被单独编组,兴许并非最佳选择。
“盾牌手、长矛手虽然能给火枪兵以防护,可花队的编组同样增加了实战的展开难度,让本应可以更灵活的火枪兵战术动作变得死板。”
看着徐荣有条理的文字,公孙度略微皱眉,沉吟思索了会继续看下去。
“最适合火枪兵的阵型并非老式的紧密方阵,而是能发挥火力的线性阵线,一条线代表着一组火力。配以火炮、披甲骑兵作为遮护,足以充当战场主力。”
看到这里,公孙度放下手里的文书,轻轻捏了捏眉心,徐荣的想法公孙度此前也曾有过,这其实就是后世欧洲火器步战的发展方略。
可公孙度最终还是选择了花队,并非是对手下军兵素质不放心,而是想要稳步发展,让军兵逐渐适应热兵器战场,可现在看来,军中也非都是庸才,如徐荣这等敏锐之人,便已察觉到了花队编组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