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考虑的是该如何防备兀良胡族的侵袭。
周兰能做的就是逐步建造墩堡,开垦适合耕种的荒地和马场,一点点蚕食那一片草原。
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些差距。
除了重山镇内部外,在元良胡族运输粮草物资也是一个大问题。
兀良胡族的领地东西长足有三千里,若是大军深入兀良胡族的领地,这运输线将会拉长至两三千里。
而且兀良胡族的领地内可没有官道可走,物资运输难度极大。
兀良胡族南下,可以借用一些族落的旗地作为粮草的中转站,而重山镇若是西进,就需要打通一条运输线。
不但需要大量的民夫帮忙运输粮草和物资,还需要大量的将士护送粮草和物资。
战线拉的越长,后勤压力就越大。
而且马上就进入四月中旬了,正是重山镇春耕的时候,这个时候徵调大量的民夫势必会影响到春耕。
总不能为了征讨兀良胡族,让重山镇的军户和百姓今年少种粮食吧。
所以杨正山是不想徵调民夫的。
「巡抚衙门现在有多少钱粮?」杨正山问道。
宋英道:「银钱一百二十三万两,粮四十八万石!」
「这麽多?」杨正山论异道。
宋英心情好了些许,笑道:「这两年重山镇北地已经开始征田税,布政使司收的田税是以前的三倍,而且这两年也没有开建大工程,只是建造了一些卫所和修官道,消耗的钱粮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杨正山微微颌首,此时的重山镇正处于收获期,数年辛苦劳累的付出,如今正是初见成果的时候。
田亩增加,田税就跟着翻倍,商业繁荣,商税也跟着提高。
且巡抚衙门还不像总兵府那般,需要养那麽多将士,所以剩馀的钱粮远超总兵府。
如此的话,那就更不能大规模的徵调民夫了,否则必然是影响重山镇的发展势头。
杨正山想了想,看向都指挥使宁清贺,「老大人,都司衙门可以徵调多少兵丁?」
宁清贺神色平静的说道:「如果从中路丶北路和东路徵调的话,在不影响春耕和城池守备的情况下,大概可以徵调两万兵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