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突然拍了下大腿,"
对了!
半个月前有个保安说夜里听到异响,还以为是野猫打架!
"
李明蹲在尸体旁,戴着手套的手指拨开死者腐烂的头。
一枚生锈的工牌从领口滑落,上面模糊的字迹依稀可辨"
王家梁建筑-陈"
。
他转头对组员下令:"
排查近一个月工地失踪人员,重点找保安和临时工。
小杨小孙继续扩大勘察范围,小周去调取工地监控和人员档案。
"
小孙的金属探测仪突然出尖锐蜂鸣,在距离埋尸点三米处的瓦砾堆下,挖出半截带齿的钢筋——尖端残留的组织碎屑与死者伤口形状完全吻合。
"
像是从脚手架上拆下来的。
"
他将证物装入密封袋时,指尖沾到一丝暗红,"
血迹未完全碳化,可能是二次伤害留下的。
"
此时,小周从项目部带回的资料让案情陷入迷雾。
人员登记册显示,三个月前确有一名叫陈海的保安入职,但所有联系方式都是空号。
更诡异的是,工地监控在死者遇害那周全部离奇损坏,管理员支支吾吾地说:"
硬盘突然坏了,修都修不好。
"
李明在白板上画出时间线,红笔重重圈住"
陈海"
的名字。
窗外飘来挖掘机重新启动的轰鸣声,却再也没有工人敢靠近那片泛着尸臭的土地。
晨光艰难穿透工地厚重的阴霾,小杨将单反相机的参数调整至微距模式,镜头对准挖掘机铲斗边缘的黑色组织残留。
"
f8光圈,125o快门,i4oo。
"
他轻声报出数据,闪光灯连续闪烁,不同角度的高清照片瞬间传输至勘查平板。
小孙则握着三维激光扫描仪,红色网格光束在挖掘坑上空交织,将每一寸泥土起伏、每一块瓦砾棱角都转化为精密的数字模型。
"
注意尸体周围的泥土分层。
"
小杨蹲下身,用探针小心插入土坑侧壁,"
上层是混杂建筑垃圾的回填土,下层颜色更深,湿度明显不同。
"
他取出土壤采样套装,将分层土样分别装入密封袋,"
带回实验室做粒度分析和矿物成分检测,对比死者衣物附着的泥土。
"
小孙同步用便携式xrf光谱仪扫描土层,仪器出规律的滴滴声:"
检测到铁、硅、铝元素异常富集,可能存在金属工具或建筑材料碎片。
"
在距离埋尸点47米处,小孙的多波段光源扫过一块青砖时突然停滞。
"
紫外光下显荧光反应。
"
他切换至蓝光模式,砖面浮现出淡绿色斑块,"
可能是生物荧光物质,提取样本做atp检测。
"
小杨立即用无菌棉签反复擦拭,将沾取物封装进低温保存管。
当勘查灯移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