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里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最上层放着个铁盒,里面装满同事们送的小礼物——从年会抽中的保温杯到手工编织的钥匙扣,每件都贴着便签标注赠送人。
“他就像我们的大家长。”
同楼层的程序员抱着电脑哽咽,“我爸住院时,是任哥帮我联系的专家号。
他总说‘出门在外,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走廊监控显示,任涛遇害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宿舍是1o月14日晚,手里提着给同事带的宵夜,脸上还带着惯常的笑容。
对任涛项目组的深度调查却现微妙异常。
当被问及某桥梁工程的技术细节,三位工程师的回答出现偏差。
小周注意到,项目主管在提到“桩基检测”
时,喉结不自然地吞咽了三次。
但当要求查看相关资料,对方却迅搬出完整的验收报告,每份文件都有任涛工整的签名。
在员工食堂,打饭阿姨的话意外提供了新思路。
“任工每周三都来买五个包子,说是带给工地的工人。”
她擦拭着窗口,“可上周三,他没来。
我当时还纳闷,后来才知道”
顺着这条线索,工地工人证实1o月15日确实没收到任涛的早餐,而往常他总会亲自送来,顺便检查施工安全。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矛盾点浮出水面。
任涛的办公电脑里,工程图纸的修改记录显示他在遇害前三天,曾多次查阅某废弃仓库的地基资料,但公司档案里却查不到该项目的任何信息。
而他工位抽屉深处,藏着张泛黄的合影——年轻时的任涛站在一群孩子中间,背后是栋摇摇欲坠的校舍。
“任工很少提起过去。”
老员工李姐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近,“但我听说他老家出过校舍坍塌事故,当时他就在现场。”
她压低声音,“您说,会不会和他最近查的那些资料有关?”
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激起了一丝涟漪。
连续两周的走访,小周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琐事:任涛帮同事修过的电脑型号、资助贫困学生的汇款记录、甚至他常去的早餐店老板的家庭情况。
这些温暖的碎片拼凑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却也让案件愈扑朔迷离——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好人,究竟为何会招来杀身之祸?当夕阳再次染红办公大楼的玻璃幕墙,小周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意识到凶手或许就藏在这些琐碎日常的阴影里,等待着某个被忽略的细节,撕开真相的缺口。
会议室的白板上,任涛的照片旁贴满密密麻麻的便签,却始终拼凑不出完整的真相。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小王攥着通话记录冲进办公室,纸张边缘被汗水浸得皱:“李队!
有个驴友刚提供线索,任涛失踪前曾提到要和一个外地驴友去鹰嘴崖!”
电话那头的驴友声音颤:“1o月14号晚上,任哥在俱乐部群里问谁有兴趣临时组队。
我当时回了句要加班,他私信我说有个‘特别靠谱的新朋友’,是从邻市专门赶来的,还说这人‘对鹰嘴崖的野路比本地人都熟’。”
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对方身份,驴友犹豫片刻:“任哥只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