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同样注意到了陈天和他的商业帝国。
《华尔街日报》毫不吝啬给予了这位年轻创业者极高的赞誉:
“华夏互联网唯一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很可能是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与硅谷那篇权威技术媒体报道不同,华尔街报道视角却始终聚焦于橙天的资本层面。
在短短数日内,他们就完成了对陈天及其企业的深度调研,最终得出上述结论。
华夏橙天集团的异军突起,让华尔街资本开始重新审视华夏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此前,这些资本觉得华夏互联网还非常落后,网民数量仅一千五百万,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完全不成正比。
米国人口不足华夏四分之一,网民数量却突破一亿大关,是华夏的六倍之多。
这种背景下使得华尔街更倾向于通过投资华夏本土企业间接获得发展红利,而非亲自下场去开拓华夏这片“贫瘠”市场。
没想到的是,贫瘠的华夏土地却孵化出了“橙天集团”这样的独角兽互联网企业。
甚至这家企业并不满足于在华夏互联网继续称王称霸,早早的就窥探起海外市场,并以惊人速度向全球扩张。
年轻人创始人和他同样年轻的企业暴露出的野心,让华尔街资本彻底对华夏互联网市场重视了起来。
傲慢的华尔街此刻终于意识到,他们之前严重低估了华夏的发展潜力。
颇具讽刺的是,这些华尔街媒体在盛赞陈天商业成就的同时,却开始紧急呼吁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加速进军华夏市场。
字里行间赤裸裸且毫不掩饰:在华夏互联网企业还未真正崛起前,凭借更成熟的产品完成对华夏的市场收割。
这何尝不是对橙天集团进军北美市场的一种反击?
资本世界博弈法则向来如此:掌声与镰刀,往往同时存在。
......
凌晨一点多。
松山湖别墅。
陈天躺在床上搂着不着寸缕的张思雨,低声说着什么。
卧室内的旖旎尚未散去,不知张思雨说了什么话让陈天大为“恼怒”,猛的翻身一下把对方压在身下。
就在这时,手机铃声却不合时宜的响起。
陈天眉头微皱,伸手拿过手机,屏幕显示着一串国际号码:北美分公司总裁魏坤。
这个时间点打来电话,大概率是较为紧急的事儿。
他无奈翻身从张思雨身上爬起,坐起身靠在床头接通电话,引得对方捂嘴偷笑。
“陈总,我们产品在北美市场引发了华尔街媒体的高度赞扬。”魏坤声音清晰而急促。
“《华尔街日报》刚刚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不仅分析了我们产品的商业模式,还顺藤摸瓜挖出了您的创业历程,甚至…他们已经开始呼吁硅谷巨头加速进军华夏市场。”
“您那边要早做准备,我稍后把详细资料发您邮箱一份。”
魏坤知道华夏那边是深夜,便没有过多废话,简明扼要的说了些重点,就匆匆挂断电话。
听完魏坤电话汇报,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