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同时陷入沉默。
半响。
陈天终于开口,语气坚决:“先下架所有带有明显品牌标识的仿品。”
不管怎么说,淘宝自身必须“干净”。
不能一边指责别人售假,这边自己却找出各种理由卖着假货,那不就是驰名“双标”吗?
“可是陈总——”刘强冬急得声音都变了调。
“听我说完,”陈天抬手虚按,尽管对方看不见这个动作:“既然这些代工厂的工艺比正品还过硬,为什么不自创品牌?”
电话那头传来刘强冬无奈的叹息:“消费者只认牌子啊,同样的生产线和工艺,贴耐克标能卖800,挂自家品牌80都无人问津。”
“这些代工厂不是没试过,可市场根本不认...”
陈天眉头紧锁。
这个困局,何尝不是Chia制造的缩影?
代工能力世界一流,却始终走不出品牌的阴影。
陈天怔怔出神,脑海中浮现出前世种种。
他很清楚品牌魔力的可怕,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消费信仰。
“你说得对。”陈天声音低沉:“消费者买的从来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个身份符号。”
同样一双运动鞋,印上耐克的勾勾就能让人昂首挺胸,换上回力的红标却可能让人下意识缩起肩膀。
这种心理暗示,远比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杀伤力更大。
回力这种“大牌”尚且如此,那些刚创立从没听说过的杂牌,想卖货无疑是天方夜谭,销量可想而知。
但这种情况有其历史因素,别说是目前国力不够强大的现在。
哪怕是国力和民族自信心都达到顶峰的二十多年后,即便华夏制造已经称雄全球。
仍有人把国产货拉到海外贴牌,再以“进口”之名高价卖回国内。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不是厂商非要多此一举,而是广大消费者就吃这套。
“进口”货就是高级的想法早已经深入骨髓。
同样产品你贴国内商标就是卖不动,贴个从没听说过的外标就是能高价快速出货。
基于此,这些厂商也就只能“投其所好”。
也不是只有普通人有这种消费观念,某位二代连每日都需饮用的矿泉水都要从国外空运回来,好似外国的水都更甜更健康。
那个卖“高档月饼”翻车的主播也正是栽在这个类似“出口转内销”的把戏上。
颇具讽刺的是,全世界都知道'MadeiChia'意味着什么,唯独我们的消费者还在迷信洋品牌。
“陈总打算怎么破这个局?”刘强冬声音透过听筒传来。
陈天活动了下久坐的脖颈:“亲自下场,用橙天的品牌为这些代工厂赋能。”
“您要进军服装制造业?”刘强冬差点被茶水呛到,这个转折实在太过出乎意料。
“这潭水太深,我不会轻易涉足。”
陈天:“但我们可以换个玩法,让这些代工厂为淘宝定制产品,打上我们的品牌。”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了几秒,随即传来刘强冬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