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2011年我们的国产电影产量为791部,相比于2010年526部,增幅达50.3%,创200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至于电视剧,去年备案公示的,也已经超过了1000部。”
王皓对于这个数据倒是并不意外,因为他们星河集团内部也有产业发展调查小组,相同的数据也同样曾出现在他的案头。
“是啊,如此多的作品数量,都需要分销给各大电视台、视频平台以及院线来消化。
而在这整条娱乐产业链中,各方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投资方要面临收回成本的压力;制作方要面临投资方、广告商以及播出平台和院线方的压力;平台方要面临广告主的压力;院线要面临经营的压力;广告主也要面临自身品牌效果转化的压力。
这所有的压力,最终又都指向了影视作品的收视率、播放量、票房以及在市场上的反响等等。
在国内大多数影视作品的剧本立意、制作水平、宣传水平等都无太多差距的情况下,此时启用名气更大的流量明星,无疑是最大的卖点,也是风险最小、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所以大价钱的投资方、电视台、制作方、发行方乃至视频平台,为了规避风险,确保利益最大化,也只能把所有的筹码都押注在正当红的艺人身上。
这就更进一步剥夺了新星艺人的露脸机会,并且延缓了他们的迭代速度。
最终的结果就是影视行业的供求体系产生了不平衡,作为稀缺资源的那一方形成追涨与泡沫,演员片酬大幅度提升,疯狂溢价,制作方宁可开更高的片酬抢当红艺人,也不愿意启用新人。
而高昂的片酬开支,又会进一步压低影视制作过程中投入到服装、布景、道具以及幕后人员上的成本,降低电影质量。
如此,演员片酬越高,影视剧质量就越差,影视剧质量越差,就越是依赖大牌明星,给演员越高的片酬,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
长此以往,国内影视产业的制作水平就一直难以得到升级,市场上活跃的也总是那么一小撮熟脸明星,大众也会因为天价片酬和台前的光鲜亮丽而对影视娱乐行业更加追捧。
年轻人未来的梦想也不再是读书上进,而是出名、走红当艺人,一切向流量以及资本看齐。”
王皓后面这话就说得有些严重了,由不得大领导、喇局长以及韩三坪不重视。
因为宣传口可不仅仅只是负责管理审核影视剧,其本身的主要职能还有着负责引导社会舆论,从宏观角度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部署全局性思想引导任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
如果说未来真的出现“流量时代”,那就是他们政策管理上的失误。
只不过即便是这样,大领导也并未急着开口。一方面是他们这种人的养气功夫已经足够到位,王皓所说的也只是未来的一种现象,还不足令他们失态。
另一方面嘛,自然是他们对王皓还是较为信任的,这年轻人能够有今天这番成就,那就不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人。
既然他今天敢当面提出这个问题,那必然就是提前就考虑好了一切,应该也会针对这种问题拿出自己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