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以看见,那大气纷乱的扰动气流,像是波涛汹涌的海浪一般,循环往复。
在这庞杂的扰动气流影象中,宏电子的球形影像虽然稀少,却也清晰可见,很快便被扫描系统锁定并成功捕获。
而在成功捕获了大量的宏电子之后,丁仪和陈昂他们又继而研究出了第一代将其应用于军事上的武器——雷球炮。
受限于材料和能源方面的问题,这第一代球状闪电武器和初代计算机一样,体型都比较巨大,占地面积约莫相当于四分之一个篮球场。
就像普通的大炮一样,雷球炮也是由供弹系统、加速系统、激发系统和辅助系统等几个部件组成的。
其中供弹系统就是专门用来存储宏电子的高能电池。
加速系统是一个5米长的金属轨道,上面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电磁线圈,线圈内的电流可以为宏电子提供一定的推力。
当宏电子经过轨道加速,抵达炮口之后,就会有一排放电电极将宏电子激发成球状闪电。
至于说这个武器如何瞄准,这却也并不复杂。
因为球状闪电本身还是电子,所以它也就呈现量子效应,亦或者是观测者效应。
当有观察者在的时候,它们的状态会塌缩为一个确定值,又因为这个值与我们在宏观世界经验相符,所以它们便会击中目标。
即便这个目标并不在弹道之上,也没关系,球状闪电在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是呈量子态的。
这种状态下的球状闪电实际上是一团电子概率云,然后它才会因为观察而坍缩,至于说这种坍缩是来自于发射者还是目标,倒是没什么要紧的。
所以球闪武器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具备有“必中”的特性。
只不过既然是第一代武器,自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就是武器的供能,毕竟能量守恒定律还是没办法打破的,球状闪电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激发它的闪电功率。
而这也就意味着激发宏电子的瞬间电流越大、电压越高,它的威力越强。
这种情况下,用于装备单兵的雷球枪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雷球炮。
甚至于这雷球炮还不好移动,林云他们曾尝试着将其安装到坦克或是炮车上。
但结果却是安装在坦克上的雷球炮因为体型的缩减导致威力变弱,并且续航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至于说安装在火箭炮车上,这球状闪电的破坏力老实说还真就比不上火箭弹。
即便林云他们很快就在原有基础上研发出了第二代、第三代雷球炮,但受限于当时的材料科学,也依旧很难做到既要威力大,又要小型化。
好在这也没能难住身为武器专家的林云,很快她就想到了适合这件武器的载具,不是坦克战车,也不是飞机,而是军舰。
于是在外界严峻局势的压力下,经过多轮内部研讨会之后,第一艘安装上雷球炮的实验战舰“晨光”号诞生了。
这并非是专门为雷球炮而设计的船舰,而是将一艘快要报废的巡洋舰改装了一下,增添了大型发电装置、储能设备以及远程瞄准装置。
而在有了合适的载具之后,就好比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