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史诗,在这个复杂的时代里,好莱坞的超级英雄们还沉迷於哲学自省,银幕角色普遍苦大仇深的时候,王皓导演的《火星救援》反倒是以一种更『好莱坞』的姿態脱颖而出。
它不追求晦涩的哲思,而是用扎实的科学逻辑、坚韧的民族精神,以及华夏特有的务实与浪漫,讲述了一个关於生存与救援的太空史诗。
只能说世界电影文化的重心,或许正在逐渐往东方转移。
在这一部《火星救援》里,刘燁所饰演的章北海,不仅有著一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乐观,同时还有著华夏传统军人所特有的坚韧生命力。
他的生存智慧,並非仅仅是来自於技术手册,更是融合了新时代华夏海军舰艇的应急经验、父辈垦荒的农耕记忆,以及“天问”工程背后的集体协作精神。
当章北海在火星上种下第一颗土豆时,观眾看到的不仅是科学自救,更是华夏文明对土地的深刻眷恋——从华夏文明刀耕火种到中国航天员火星种土豆,这种跨越千年的生存本能,让电影的主题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徵。
这,或许正是当前好莱坞电影在长久发展过后,於巔峰期难以更进一步,甚至开始倒退倒退的关键因素。
他们的作品里,恰恰就是欠缺了那一点歷史沉淀所带来的文化內核。
而除了在华夏文明精神內核上的一以贯之以外,王皓导演的这部《火星救援》不仅延续了曾经《地心引力》的硬核科幻风格,还在电影质感上更进了一步。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从导演技术到台前幕后,整个电影工业全方位的进步和提升。
那火星的红色荒漠、祝融基地的科学设计、登陆车的机械细节,甚至联氨制水的化学反应,都以近乎纪录片的写实风格呈现。
与《地心引力》的宏大抒情不同,本片更贴近《阿波罗13號》的务实气质——没有虚焦的浪漫镜头,几乎每个设备每颗螺钉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可以说影片里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美感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另外不同於好莱坞科幻电影里常常会出现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王导的科幻电影里,往往更喜欢强调国家机器的高效协作与责任担当。
在《火星救援》里,无论是航天指挥中心的爭论、官僚体系的权衡,甚至是“天问六號”队员的牺牲精神,都展现了华夏特有的集体决策文化。
当张宏毅(张涵宇饰)下令“尽一切可能活下去”时,这句命令背后是国家的承诺,而非个人主义的冒险。
影片结尾,章北海回归后婉拒媒体宣传,默默投身太空军建设的桥段,更是將主题升华——对於一个文明来说,个人的英雄主义,从来都只是浪中的一滴水珠,只有这样的水珠匯聚到一起,我们才能创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