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寒冬前的吹风会
影视寒冬!
这是国內影视文化圈自2019年开始,常常会提起的一个词。
或许对於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只会感觉到,行业內的项目越来越少了,投资越来越小,开工越来越困难了,薪资越来越低了,活越来越不好找了,尾款也越来越难要了。
而若是將视野再拔高一点,从全局来看,就会发现这种情况的成因,是极为复杂且多方面的。
事实上,作为业內的头部民营企业,星河集团一直是处於影视文化產业的最前沿,掌握著业內最多和最详细的一手的数据。
按照星河集团相关部门基於行业数据与政策动態进行的深度分析,以及王皓对於未来的了解。
2019年以后,国內的影视市场增速將会放缓,这主要会体现在电影总体票房的增长动能减弱。
要知道国內的观眾数量在经过数年的电影票补贴后,基本上是全部挖掘出来了。
600亿至700亿,这就是目前全国电影总票房的上限。
或许后面这个数字有可能被超过,但隨著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周期性下行,全国总票房即便上会处於一个缓慢降低的趋势。
事实上在王皓前世,中国2019年的全国电影总票房就只有642.66亿元,同比仅增长5.4%,增速较2018年下降了3.66%。
之后2020年是204.17亿元,2021年是470亿元,2022年是300.67亿元,2023年是549.15亿元,2024年是425.02亿元。
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中间因为某些特殊事件导致全国单年票房出现异常低值,但剔除这些低值,也会发现,国內电影每年的总票房也確实是处於下降状態。
国內票房增长的这一放缓甚至是下降,充分反映了內地影视市场正在从“银幕扩张驱动”转向“內容质量驱动”的阵痛。
儘管国內新增银幕9708块,总数更是高达69787块,但单块银幕的產出同比下降了约8%,三、四线城市的影院隨著票补的结束,也基本上是处於难以为继的状態。
而在这种存量市场,当行业处於下行周期时,大眾观看电影的意愿降低,从原来的每年看四、五场电影,变成每年看两、三场电影,头部效应就会凸显。
大家会在困难的时候,选择观看那些口碑更好,质量更佳的电影,市场对於爆款会產生依赖,资本也会向头部製作集中。
就好比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档,王皓的《火星救援》几乎就拿下了票房大盘的一半。
而在去年,票房排行榜前10名的影片,就贡献了全年45%的票房。
这种情况下,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全年票房低於1000万元的影片占比超70%。
这种“马太效应”在网络影视领域同样十分显著。
按照广电公布的重点网络影视剧备案数量,也是同比下降15%,但单部平均投资增长20%,几家网络视频平台的头部项目几乎垄断了平台资源。
简单的说,就是以后的影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