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呢?
哥斯拉的情况亦是如此,此前已经多次探讨过,海水对于各类射线以及通讯方式都有着极强的阻隔作用,身处深海的哥斯拉,又是怎样在第一时间发现雄性穆托出世的呢?
还有电磁脉冲,功率极高的电磁脉冲确实能够传播出相当远的距离,可雌性穆托所在的足以阻隔核辐射的隐蔽军事工事,按常理来说,理应完全隔绝其对电磁脉冲的感知才对。
毕竟,在对固态物质的穿透力方面,同样属于电磁波的γ射线远远超过了频率在可见光之下的通讯电磁波段。
既然该工事能够隔绝γ射线,那么电磁脉冲显然也难以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泰坦巨兽除了具备正常的听力、视力、嗅觉等感知能力之外,必定还存在着某种专门针对同类以及辐射源的特殊感知方式。
反过来说,这些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唯有同为泰坦巨兽的存在才称得上对手的庞然大物,似乎也只需要拥有能够找到食物——辐射源,以及发现对手或者同伴——其他泰坦巨兽的能力就足够了,又何必拥有其他方面的强大感知能力呢?
那么,它们究竟是借助什么手段来发现食物和同类的呢?
杰顿思来想去,在排除了一些明显站不住脚的猜测之后,脑海中只浮现出一种可能性。
总不能是传说中的中微子通讯吧?
人类对于中微子的认识,最初源于试验观测与理论推论。
简单来讲,科学家们通过研究β射线奇特的能量连续性,发现有一部分能量神秘地消失了。
于是,他们大胆猜想,在β辐射的过程中,除了电子之外,同时还会放射出一种静止质量为零、呈电中性、与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正是这种粒子带走了另一部分能量,从而导致了能量亏损的现象。
这种新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以至于仪器都很难探测得到它的踪迹。
乍看之下,它仿佛只是为了维护能量守恒定律而虚构出来的东西。
然而,科学往往就是如此,需要大胆地提出猜想,然后小心翼翼地去求证。
就这样,经过了足足二十年的科技发展与不懈探索,人类终于成功观测到了这种原本仅停留在假说阶段的神秘基本粒子。
围绕这方面的研究,前前后后竟然诞生了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足见其研究的深度与重要性。
关于这其中的细节暂且不表,总之,由于中微子本身质量极小,且具有不带电的中性特质,这使得它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直线传播,并且可以轻易穿透钢铁、海水,甚至整个地球,而自身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知,只要发生了β辐射,那么必然会同时伴随着中微子的释放,所以中微子与辐射源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再加上它无物不穿的特性,几乎可以说中微子无处不在。
要知道,无论身处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只要举起一根手指,在同一时刻,就会有上百万的中微子穿透指尖,只是我们人类根本感知不到罢了。
中微子几乎不会受到物质的阻隔,这也意味着它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