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末,众学子交上考卷,拜别皇帝,陆续出宫。
王华拱手问:「皇上,可要先行移交弥封官?」
「不用了,朕亲自糊名,明日送掌卷官。」朱厚照道,「诸位爱卿也忙了一天了,早些回去休息吧,王卿明日去东阁,这次你亲自主持评阅。」
「是,臣告退。」
「臣等告退。」
王华丶李东阳等人退出奉天殿,大殿一下子变得敞亮起来。
朱厚照伸了伸懒腰,朝李青道:「来来来,咱们先看。」
刘瑾小声提醒,道:「皇上,不先糊上名吗?」
「?」朱厚照怪异的看着刘瑾,「糊什麽?」
「糊……奴婢失言。」刘瑾回过味儿来,暗骂自己失了智,竟让皇帝守规矩。
朱厚照淡淡道:「你话有些密了,下次注意!」
刘瑾一凛:「是是,奴婢遵旨。」
「去让人准备烛灯过来,朕要挑灯夜读。」朱厚照歪头看了眼李青,「你也陪着吧。」
「嗯。」李青爽快答应,反正都要走了,不差熬个夜。
…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步,与乡试丶会试不一样,答卷不再沿用八股文的格式,而改为策文,更注重务实性。
所谓八股文,是以破题丶承题丶起讲丶入题丶起股丶中股丶后股丶束股;此八部分组成。
然,八股文写的好,不代表能把事做好,朝廷取士可不是只看文学造诣,最起码要有基本的政治逻辑,政治大局观,政治主张。
其实,李青对八股文是相当排斥的,在老朱的主张下,八股文必须遵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集注为标准,以至于学子为了科举成绩,思维越来越僵化,观念愈发陈旧。
客观来看,八股文禁锢了学子思想,限制了学子发挥,长此以往,造成的损害不可估量。
可站在政治格局,上位者角度出发,李青却又觉得老朱十分英明。
无他,公平!
四书五经的普及度本就非常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