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夜里他住在一栋封顶未封窗的高层里,和另外几个留下来的住户分隔出一块块区域。
水是用附近工地剩下的管道接的,电靠的是临时接通的电机。
他用防晒布封住了卧室窗子,不是为了遮光,而是为了防灰尘——风一吹,整栋楼像是会飘起来似的。
今天的风很大,他抬头望了望那根断裂的吊塔,像一只静止的怪物,从楼体深处探出脑袋。
胡铭远总觉得它哪天没准会突然倒下来,把这座“亲亲家园”
最后的希望砸成粉末。
他背上的帆布包里装着今天要分给大家的东西:几包泡面,一些药膏,还有几节电池。
这些是他用自己的电动摩托跑到五公里外的农贸市场换来的。
用什么换?废铜、玻璃、电缆线,甚至是楼下那块被风吹翻的售楼处地砖——人们会拿来垫鸡笼。
胡铭远走过一排歪歪扭扭的脚手架,快到a栋时,听见了争吵声。
他加快了脚步。
“你凭什么管我们要电?我们自己的电机你不出一分钱!”
这是林大哥的声音,一个以前做建材生意的中年人,住在七楼。
“可是你们白天不用电,晚上怎么不借一点出来?”
另一个声音是小李,一个带着老母亲住在c栋底楼的程序员。
他们的电机昨天坏了。
胡铭远走上前去,两边人都看了他一眼。
“行了,吵也没用。”
他平静地说,“我明天去旧货市场,看看能不能找个换电池的充电器回来。
今晚我这还有几节新的,先给你们送两节去。”
林大哥啧了一声,但没再说话。
小李点了点头,小声说了句谢谢。
胡铭远不是领导,也不想当。
但在这片没有法律、没有物业、没有合同、没有未来的废墟里,他成了大家默认的“主心骨”
。
因为他什么都不求,也什么都能熬。
夜里,胡铭远回到那间封了窗的房间。
他拉开背包,拿出一块旧木板,上面画着几道粗糙的线条——那是他这几个月画的“亲亲家园平面图”
。
他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了每个还住着人的单元和楼层,用黑叉划掉那些已经彻底塌陷或无法进入的区域。
他盯着那张图,忽然轻声说了一句:“亲亲家园吗?”
外面风声更大了。
他站起身来,抬头望向这片曾被寄予厚望的住宅小区。
灰白色的楼体斑驳破旧,部分窗户早已没有玻璃,只剩下空荡荡的框架像眼窝一样望着他。
风吹过,楼道里传出阵阵回音,像某种动物在低声哀嚎。
“亲亲家园”
最初是十年前的重点民生工程,号称要打造城郊最宜居的生活标杆。
但四年后,开商突然宣布资金链断裂,工地停工,项目烂尾。
从那时起,“亲亲家园”
成了整个城市的一个讽刺代名词。
比起标杆,更像是一块块墓碑。
胡铭远翻看本子里的一页页笔记。
“2019年5月,‘亲亲家园’项目第二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