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的礼物呢?”
陈默引着杨帆走到最后一辆马车,揭开苫布露出个半人高的木架,上面绷着幅巨大的拓片。
“这是高句丽故城出土的汉武时期祭天碑拓本,您让人用糯米汁调和朱砂拓印,墨迹能保存百年。”
拓片边缘还贴着蔡邕最爱的桑皮纸题签,上面是杨帆亲笔写的“光和七年玄菟郡守杨帆谨拓”
。
杨帆指尖轻叩拓片上的“日月昭昭”
四字,忽然想起蔡邕前日说的话。
这位大儒看到玄菟出土的汉简时,曾抚着竹简叹息:“中原丧乱,文脉竟存于边地。”
此刻这份拓片,既是贺礼,更是对这句话的回应。
巳时的梆子刚敲过两声,杨帆的车驾已停在听雪院门前。
不等通报,就听见院里传来甄豫的笑声,夹杂着蔡邕的咳嗽声。
推门而入时,正见甄老夫人坐在暖榻上,膝头盖着白狐裘,甄荣正给她剥橘子,甄道在廊下教甄豫摆弄弓箭,蔡邕则坐在窗边挥毫泼墨。
“老夫人,蔡公,晚辈来拜年了。”
杨帆捧着礼盒长揖到地,貂裘下摆扫过地面积雪,溅起细碎的雪星。
甄老夫人连忙让身边侍女扶起他,浑浊的眼睛笑成了月牙:“杨郡守快坐,这么大的雪还劳你跑一趟。”
她指着桌上的蜜饯盒子,“这是中山带来的金丝蜜枣,你尝尝,比你们北方的柿饼甜。”
杨帆谢过落座,侍女奉上的热茶里飘着几片紫苏叶——那是甄家带来的南方药材,据说能驱寒。
他刚要开口,就见甄豫举着支雕花木箭跑过来:“杨郡守,你看我射中了廊下的红灯笼!”
那孩子棉袍上沾着雪沫,脸蛋冻得通红,箭杆上还缠着他昨日送的红绸带。
杨帆接过木箭细看,箭头裹着棉布,想来是甄道怕伤着人特意做的。
他笑着摸出鎏金兵人礼盒:“看看这个能不能比过你的弓箭?”
甄豫欢呼着拆开礼盒,兵人模型刚摆出来,就被蔡邕的咳嗽声吸引。
老儒放下狼毫,指着案上的字幅笑道:“老夫刚写了副春联,正想请杨郡守斧正。”
纸上是笔力遒劲的隶书:“玄菟雪映千门晓,中山春归万户新”
,落款处题着“光和七年岁暮蔡邕书”
。
杨帆盯着“中山春归”
四字,忽然想起蔡邕上月抵达时,行囊里除了书籍还有株中山带来的桃树苗,此刻正栽在听雪院的暖房里。
他赞道:“公之书法如蛟龙出渊,晚辈斗胆想求幅‘守拙’二字,挂在书房自勉。”
蔡邕抚须大笑:“你在玄菟三年,将荒郡治理得路不拾遗,这‘拙’字该送给老夫才是。”
说笑间,甄荣已将温好的屠苏酒斟满酒爵,青铜爵上的云雷纹在烛火下流转着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