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八年的秋光,像是被上天打翻了金箔,泼洒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从渭水之畔到终南山麓,无边无际的麦田翻涌着波浪,沉甸甸的麦穗垂弯了麦秆,在风里簌簌作响,那是丰收独有的絮语。日头正当午,却不见半分燥热,唯有清爽的风裹着麦香,掠过田埂上忙碌的身影,将孩童们清脆的歌声送向远方:“麦黄黄,谷满仓,天子圣,百姓康……”
农夫们赤着脚踩在晒得微暖的泥土里,手中的镰刀起落如风,锋利的刃口划过麦秆,发出“唰唰”的脆响。割下的麦束被捆成整齐的草把,码在田埂边,很快堆成了一座座金黄的小山。年轻力壮的后生们扛着粮袋往来穿梭,汗水顺着黝黑的脊梁往下淌,滴进泥土里,却笑得眉眼弯弯——粮袋沉甸甸的,压在肩上,心里却踏实得很。老人们坐在田埂边的老槐树下,手里摇着蒲扇,看着眼前的景象,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嘴里念叨着:“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年成啊……”
田埂尽头的小路上,几辆马车缓缓驶过,车身上“户部”的印记清晰可见。户部侍郎崔敦礼亲自带着属官下乡核验收成,掀开车帘,望见这丰收盛景,忍不住捋着胡须点头。身旁的主簿捧着刚统计好的账册,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侍郎大人,您瞧,这渭南县的粟米亩产竟达三石二斗,比去年足足多了两斗!还有泾阳、武功诸县,亩产都在三石以上,就连往年收成稍差的贫瘠之地,今年也能有两石五斗的收成!”
崔敦礼接过账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透着让人安心的分量。他沉吟片刻,道:“速将此消息奏报朝廷,尤其是东宫和皇后娘娘处——皇后娘娘素来关注农事,培育新稻种耗费了多少心血,如今总算有了回报。”主簿应声而去,崔敦礼望着田间忙碌的百姓,心中感慨:贞观初年,关中还曾遭逢旱灾,百姓流离;如今不过八载,竟能有这般仓廪充盈的景象,陛下勤政,皇后贤明,朝堂清明,方才有这盛世之基啊。
此时的太极宫西侧,长乐宫的暖阁里,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长孙无垢身着一身素色襦裙,裙摆上绣着淡淡的缠枝莲纹,既不失皇后的端庄,又添了几分温婉。她正俯身站在一方精致的木架前,木架上摆放着数十盆培育中的稻种,嫩绿的稻苗舒展着叶片,生机勃勃。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一株稻穗,那稻穗比寻常稻子饱满许多,颗粒圆润,色泽鲜亮。这是她耗费三年心血,寻遍江南稻种,又以灵泉之水悉心浇灌培育出的新品种,名为“御香稻”。当初为了寻找合适的稻种,她派内侍远赴江南,走访数十位老农,收集了上百种稻种带回宫中试种;为了掌握灌溉时机,她亲自记录每日的日照、水温,甚至不顾身份,下到御花园的试验田里查看土壤墒情。如今,这“御香稻”不仅亩产比寻常稻子高出三成,煮出的米饭更是香气浓郁,软糯可口。
“皇后娘娘,户部崔侍郎派人奏报,今年关中粟米亩产再创新高,各州粮仓均已储满,部分州县甚至需要临时搭建粮仓存放粮食!”内侍总管李德全轻步走进暖阁,躬身禀报,脸上难掩喜色。
长孙无垢闻言,抬起头望向窗外。暖阁的窗棂敞开着,能望见远处宫墙之外,连绵的麦田如同金色的海洋,风过之处,麦浪翻滚,煞是壮观。她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轻声道:“好,总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