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皱眉道:“不像。”
“不像?”注意到荀似话中有话,我好奇问道。
“不想?”
“我与奉孝相识多年,自是知他为人……”
荀是不是将郭嘉看得太高了?除去谋略不提,就连他自己都承认一度是年少轻狂。
也不知为什么,只要谈及郭嘉,话题总会在有待挖掘之时戛然而止。只见随着下人纷纷来报,华佗总算步伐轻快地走出“深闺”,见荀与我再次等候,不卑不亢捋了白须,道:“令吧已无大碍,只需静养一段时日……虽说这话可能不大中听,但老夫既然来了,就必将其中利害一一道来。”
焦急等在一旁,我甚至连荀母病情都无亲顾及,紧张地无所适从,索性翻了荀刚刚看的竹简。
不过说来也怪,一直以为荀是个执着的儒生,却没料到他正是集百家之所长,揽于己身,融会贯通之后,更是作为自己仕途的风向标。先秦智者齐聚,百家争鸣,纵横杂如星罗棋布。在大浪淘沙后仍笑傲经典之巅的众多“书”字辈先生中,我却惟独知于韩非,感于韩非,更是悲于韩非。就这点说,郭嘉虽未明确表态,但钦佩之意却早已溢于言表。尤其这乱世之中,若是当真在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肯定早就化为滚滚长江中的一滴逝水。见荀桌上有卷几乎断编的《韩非书》,我不由感慨起来。话说那日哥似乎还向我提及,说要恢复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