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大婚的吉日日益临近,皇城内外张灯结彩,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份喜庆之下,皇后沈言并未如世人想象般安心待嫁,享受帝王的无边宠溺。
他心中那份属于现代灵魂的责任感,以及萧彻赋予他“同制同权”
的信任,让他无法心安理得地只做深宫中被供养的金丝雀。
他深知,皇后之位,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要对得起萧彻的深情,更要对得起天下人的期待。
于是,乾元殿的书案上,除了那些关于婚礼的细节图纸,渐渐多了许多别的东西——各地呈报的水利工事图、农具改良建议、甚至是一些积压的、需要巧妙斡旋才能解决的陈年旧案奏章。
沈言并非精通政务,但他拥有跨越千年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
他就像一个最顶尖的程序员,擅长拆解复杂问题,寻找核心逻辑。
面对一份关于南方某郡因河道淤塞导致连年水患的奏报,沈言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拉着萧彻一起,对着详细的舆图,结合他记忆中的现代水利理念,提出了“分段清淤、引流减负、加固堤防、种植固土”
的综合方案,甚至画出了简易的导流渠草图。
其思路之清晰,考虑之周全,令负责此事的工部老尚书都惊叹不已,直呼“醍醐灌顶”
。
针对一些需要巧匠制作的精密部件,沈言更是挥了他程序员的建模天赋。
他用硬木削制出简易的卡榫、齿轮模型,甚至用积分兑换出少量高强度尼龙线,伪装成特制丝线演示传动原理。
这些直观的“道具”
,极大地帮助了工匠理解他的意图,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他将这些简便的模型制作方法整理成册,让萧彻下旨推广至工部匠作监,甚至允许有条件的民间匠人学习仿制。
“清晏此物,名为‘卡榫’,构思之精巧,省力之显着,真乃巧夺天工!”
一位老工匠捧着沈言设计的简易榫卯结构模型,激动得老泪纵横。
许多原本需要繁复铁钉或胶合才能稳固的结构,用这种巧妙的凹凸咬合,竟能严丝合缝,坚固异常,成本却大大降低。
这些源自现代智慧、却又贴合古代工艺水平的改良工具和方法,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改变着大梁工农业生产的效率,惠及无数工匠和农人。
沈言“贤后”
、“巧思”
之名,开始在朝堂和匠人圈中悄然流传。
然而,沈言心中最牵挂的,始终是那些最底层的、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
他与苏云一拍即合,决定在宫门外,做一件在这个时代看来或许有些“出格”
,却最能体现他们心意的事情。
大婚前五日,皇城正门外的宽阔广场上,支起了一溜儿整洁的棚子。
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干净的桌案和冒着腾腾热气的巨大铁锅、烤炉。
棚子前挂着醒目的布幡,上面是沈言亲笔写下的几个大字:
“同庆大婚,福泽共享万民”
棚子里忙碌的,是沈言和苏云精心挑选、培训过的宫人和北狄随行厨娘。
他们穿着统一的干净布衣,动作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