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事情也在几条主要街道悄然生着。
商户们现,这些换了名头的“前泼皮”
,好像真的开始干“人事”
了。
虽然态度可能还不够亲切,动作可能还有些生硬。
但那种实实在在的“服务”
,让许多人开始慢慢接受“清河互助会”
的存在。
与此同时,“急递帮”
也初步搭起了架子。
赵癞子挑了五六个腿脚麻利、脑子活络的年轻泼皮,专门负责这项业务。
起初没什么人信,直到一个商户急着给城东客户送一份契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一文钱,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对方就收到并回了口信。
效率之高,让那商户啧啧称奇。
一传十,十传百,“急递帮”
的名声慢慢打了出去,虽然业务量还不大,但已经开了个好头。
而这些跑腿的泼皮,在穿街走巷之间,耳朵也没闲着。
“废品归置行”
的推进稍慢,主要是面子上有点过不去,让一帮大男人去收破烂,不少泼皮内心抗拒。
赵癞子按周平安教的,也不强逼,只是将这部分人的“月钱”
稍微提高了一点,并且承诺收来的废品卖出后,他们还能额外分点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很快,几个胆子大、脸皮厚的泼皮就推着破板车,开始沿街吆喝“收废纸破铜烂铁嘞”
。
效果出奇的好!
不仅能钻进各家各户的后院,听到不少家长里短、商户秘闻,甚至还真的收到一些颇有价值的“垃圾”
。
比如一些破损但材质不错的旧家具,几本被虫蛀了的旧书,甚至还有一小包被主人当垃圾扔掉的锈蚀铜钱。
周家庄,书房。
周墨的桌案上,不再是单一的账本,多了几本厚厚的册子。
他手指上的墨迹又深了几分,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他正在整理汇总从县城送来的第一批情报。
按照周平安教的,他简单地将信息分为“日常”
和“紧急”
。
“日常情报簿”
里记录着:
“东市刘记布庄掌柜疑似囤积居奇,仓库新进大量江南棉布。”
“县丞小妾的兄弟在码头盘下了一个仓库,用途不明。”
“百姓议论今年冬税可能又要加征‘剿匪捐’。”
“码头漕帮老把头近日身体不适,几个副手暗中较劲。”
而“紧急情报簿”
里,只记了一条,还打了个星号:
“废品组张三麻子回报:在城西一户人家收旧家具时,听那家老婆婆抱怨,前几天有几个‘说话叽里咕噜、穿着皮袄、不像夏人’的汉子在附近鬼鬼祟祟打听什么地方”
“还给了她小孙子一块从来没见过的奶疙瘩,孩子吃了拉肚子。”
后面标注了时间、具体巷名。
周平安拿起那份“紧急情报”
,目光微凝。
“说话叽里咕噜、穿着皮袄、不像夏人”
这描述,让他瞬间联想到了北狄、金国等,他们出现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