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书页间夹着的银杏书签是去年秋天捡的,边缘已经泛出温柔的米黄。
她指尖划过“因材施教”
四个字,笔尖在笔记本上落下一行小字:“每个学生都是待绽的花,只是花期不同,无需比较,只需守望。”
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她回头,看见中文系的周教授端着茶杯笑:“李老师又在这儿‘充电’?上次你写的那篇关于《论语》教育观的论文,我给学报推荐了,编辑说下周就能。”
李皎棠连忙起身道谢,周教授摆摆手,目光落在她桌上的教案本上——扉页贴着一张小照片,是她和李皎承在云台山山顶的合影,弟弟背着她,两人都笑得眉眼弯弯。
“听说你弟弟在物理系很出色?上次学术交流,他们系主任还夸起一个叫李皎承的学生,说他做实验时那股钻劲儿,像极了年轻时的科研狂人。”
这话让李皎棠心里暖融融的,她想起前晚弟弟打来的视频电话,说自己申请的新能源材料课题获批了,语气里满是雀跃,末了还不忘叮嘱她:“姐,别总泡在图书馆,记得按时吃饭,我给你寄的黑芝麻糊放在你办公室抽屉里了。”
暮色渐浓时,李皎棠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路过文学借阅区,听见两个女生在低声讨论选课。
“李皎棠老师的《古代文学经典解读》选不上啊,听说她上课会带我们去博物馆看文物,还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讲‘坚持’,好多人抢着选呢!”
“是啊是啊,我室友选了她的课,说李老师从不催人赶进度,反而会陪基础弱的同学一起整理笔记,像个温柔的大姐姐。”
她脚步顿了顿,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晚风从图书馆门口吹过,带着桂花的甜香,恍惚间又想起两年前那个在跑道上蹒跚的自己,那时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成为别人眼中“照亮前路”
的人。
回到宿舍,手机里弹出弟弟的消息:“姐,我拿到国家奖学金了!
等寒假回去,带你去吃咱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那家糖炒栗子,这次换我请客!”
下面还附了一张他在实验室里的照片,白大褂上沾着点试剂痕迹,笑容却明亮得像窗外的月光。
李皎棠坐在书桌前,打开系统面板——曾经那个冷冰冰的任务界面,如今多了一行小字:“宿主已完成‘突破自我’主线任务,解锁‘守护与传承’支线。”
她轻声笑了笑,敲下回复:“好啊,寒假见。
对了,你做实验要注意安全,别总熬夜。”
窗外的月亮升得很高,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照亮了摊开的教案本。
李皎棠拿起笔,在“教学反思”
那一页写下:“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我曾被这把火照亮,如今,只想做那个传递火种的人。”
夜渐深,宿舍楼下的香樟树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挣脱”
与“成长”
的故事。
而故事里的人,正带着过往的温暖,朝着光的方向,稳稳地、坚定地,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