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对方孝孺抛出来的天下大公论,又是什么看法呢?”
这个转进来得太突然。
杨荣顿时怔了下。
方孝孺与其他读书人的舌战,早已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讨论多日。
只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于许多人下意识地忽视了此事。
可在朝堂的官员里面,围绕此事的争论,已是暗流汹涌。
老朱紧盯着他追问:“朝野为此争论不休,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看法吗?”
杨荣脑海内心念飞转。
就在刚刚的刹那,他几乎想要脱口说出“微臣与太孙殿下永远同进共退”之类的话语。
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太孙殿下的忠诚。
但在最后时刻,杨荣又收回了这样的话,没有将其说出口去。
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会为皇帝陛下所厌恶。
深吸了一口气,杨荣恭恭敬敬道:“陛下问询,臣不敢隐瞒。”
“于公,臣知陛下素来认为天下当尊卑有序,贵贱有别。”
“治理天下,亦当使人们皆知礼守礼,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
“若无长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
“于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对太孙殿下多有不敬。”
“臣蒙太孙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
“殿下忧,则臣辱。”
“不敬殿下,便是臣之敌。”
“殿下对他百般忍让,他却仍不思报答,竟弃官不做,不为朝廷所用。”
“此大罪也。”
“殿下仍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尽显仁义之心。”
“他却开创新学,引发朝野纷争,深负殿下所望。”
“臣与此子,誓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