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就是大臣们特别喜欢朝会,对不开朝会,不上朝的皇帝深恶痛绝的原因。
他们不是精力多得用不完,要通过朝会来折磨自己。
实际上,他们是利用朝会,来掌控君主,在实质上夺取君主的权力,实现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负。
朱允熥这两年,一直在琢磨权力的运转,也慢慢看透了这一切。
故而,他来勤政殿办公理政,对大臣皆是单独召见。
真要多召几人来议事,也是有确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题,不讨论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听司和大明情报局递上的国内外情报汇总,接着看军务处呈交的《军情速报》,以及政务处上交的《每日简报》。
以前编制《每日简报》是通政司的任务。
军政分制后,通政司也一分为二。
一半划归了政务处,另一半纳入军务处麾下。
与原来不一样,同时递交上来的,还有军务大臣和政务大臣在上面暂拟的处理意见。
朱允熥目光一扫而过,并不提笔批示什么。
军务处和政务处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义下发文件,领导展开各项工作。
他这个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批示。
这反而有好处。
首先,不做批示,军务处和政务处的大臣,也不确定他是否认真看过,是否知晓……只能按他全部知道来处理。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个“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将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否则,谁都知道哪些文件皇帝看了,哪些皇帝没看。
其次,皇帝没有做批示,那往下面传达的文件意见,便只代表军务处和政务处的意见,而不是皇帝的圣旨。
下面认为不对,还可以继续上奏辩解,进一步讲明情况,或者请求皇帝处理。
直接下发圣旨,若是搞错了,下面也不敢不听,甚至会因此而酿成更大的错误。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