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新的阶级、新的利益群体、新的生产力的影响,会在第二卷中酝酿,但没那么快爆发。
那是第三卷【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的部分。
也只有更底层的利益对抗,才谈得上“征凶”这样的说法,才配得上“贞厉”,“革言三就”这样的努力。
顺带附上永昌元年的天灾,本书在天灾上严格按照史实发生,视为无法被蝴蝶效应影响。
三?说一些写作中大家常反馈的问题,以及我的烦恼或改进吧
【人物刻画问题】
这是个问题,我会在第二卷改进一下。
除了我菜以外,也有一些客观原因。
一方面出现的人物太多了,又缺少张居正这样可以一直常驻的人物。
除了主角和高伴伴以外,我对很多人的刻画无法持续。
例如孙承宗的“急和遗憾”,聊完踢去辽东了。
例如卢象升的“接地气”和“认真”,聊完踢去蓟镇了。
中央现在坐着高位的,很多我都懒得刻画,比如黄立极、李国普、杨景辰,属实是有点模板了。
刻画得最成功的估计是朱由检了,现在大家应该都信他是牛马转世的了。
【推进改革太过顺利的问题】
明朝皇帝,在中央这里做事,文臣真的很难抵抗。
特别第一卷其实也没怎么做事,就是京师新政、厂卫、内宫整顿、派出各种人马、三次日讲引出人地之争。
清丈、反贪、京营整顿、京畿卫所这些东西都没动。
嘉靖的大礼议、万历的国本之争,问题就在于给了文臣们一个“共同道德旗帜”,导致他们团结在一起。
只要不搞这种级别的事情,皇帝的权威还是很大的。
或者皇帝直接不要脸,做服从测试,一路杀杀杀、换换换,也能成功。
比如天启,直接让魏忠贤立生祠,叫九千岁,就是典型的服从测试。
又比如崇祯三年,居然把生员优免银给废了。
这里面什么地主阶级、文臣阶级的反抗?那是半点没看到……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