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亿兆军民,在太祖引领和团结下,一同建立的..
由此可知,大明是大明万民之大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最后一句话,如同在所有人心里敲响了洪钟,震得他们忍不住浑身颤抖。
三千年,皇上是第一位说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皇帝,或许从此之后,他与华夏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截然不同了。
朱由校的声音依然那麽洪亮,直透人心。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一切治政举措,就从家天下的源点,改成国天下这个源点!」
家天下,国天下,区区一字之差,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差别。
许多大臣饱读儒理经义,经过这些时间与朱由校的辩论,深刻认识到其实儒理经义的本质就是以国为家。
孔子推崇的周礼,其实就是按照宗族礼法去治理国家..:
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效果非常好。
它的理念是大部分人负责耕种,少部分负责治理。
用社会静态化和阶级凝固化去聚集人心,平息争斗,集中主要力量用于农耕生产,确保大家都有粮食吃,都能活下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当然了,阶级凝固化和社会静态化也引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推翻王朝的起义,于是皇帝和士大夫们协商后,采用科试制,使得阶级可控化流动,使得社会不至于静态化到一潭死水,于是儒家继续统治华夏。
但是在宋朝,儒家开始展现萎势,显得力不从心。
朱由校与众人的交流沟通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生产力得到发展,工商大兴,时代在竭力向新的时代跃进,适用于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不适应工商大兴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儒家士子们反思的结果是执行儒家先贤的道理不到位,于是推出了更静态化丶更凝固化的理学。
理学没有挽救偏安一隅的南宋,但是却和明太祖一拍即合。
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元末天灾人祸的纷争中走过来,饱尝人间疾苦,骨子里痛恨动荡不安,渴望稳定宁静的田园生活。
他的想法与理学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