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曹化淳抬起头,小心地问:「皇爷,这些臣子哪位有瑕疵?「
有时候他就得做朱由校的传声筒。
皇上不好直接说的话,就得由他,以某种巧妙的方式,说给相关的外臣,让他们心里有数,采取措施。
「温体仁,施凤来,周延儒,都是科试高中,文采高卓。可惜,入仕以来一直在清贵官职上转任,没有外放地方,做过亲民官,不知民间疾苦啊.」
曹化淳记住了,皇上看重的是能在地方亲民理政,卓有成效的臣子。
「不过也没办法,国朝此前都以京官为重,以清华为贵。
锦绣文章远胜民生国计。
前人栽下什麽树,朕就只能吃到什麽果。
自己栽树,结果子的时候还早,还要等。
既如此,那就先用着。
对了,温体仁还在原籍守制?」
「回禀皇上,温体仁天启四年十二月守制,到四月已经满了二十七个月制期。只是朝中一直没有下起复诏书。「
「嗯,这些读书人有个臭脾气,下诏起复,他要一推二推,这样才显得他有面。
他有面了,朕的面呢?
朝廷的面呢?
你是什麽旷世奇才,还这麽拿捏?当时孔明,转世萧何?」
朱由校指了指曹化淳,「你私下跟温体仁在京里的好友说一说,叫写信给温体仁,告诉他,那一套请辞拒召的把戏,在朕这里不行。
接到诏书就赶紧回京,不要假惺惺的搞那一套。
国事重要,还是你的脸面重要?
要是你的脸面重要,就留在原籍,捧着你的脸面过日子好了。
朕另找他人料理国事。没有他那个温屠夫,朕就只能吃带毛的猪?」
「奴婢遵旨。」
朱由校说着走出侧门。
他在紫光阁批阅了一上午的奏章,按例要出去走走。
曹化淳和刘良相连忙赶上。
「滦州那边如何?」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