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我们必须拿出些手段,证明我们释门确实有用。」
「我们安抚百姓,化解杀戮,消除仇恨,还是有些手段的。」
「对,尤其是安抚百姓,扬善弃恶,让他们安分守己,受今世疾苦,图来世福报,颇有妙效。」
「对,对,南京鸡鸣寺丶栖霞寺等寺庙,去年还同文化局南京分局联手,撰写过多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丶修今世方有来世丶循善去恶等文章,还得过制置司冯枢密和凌平章的褒奖。
我们可以从此下手,证明自己确实有用。」
有位僧人突然插了一句:「这些还远远不够。」
其他僧人转头看向他:「如何不够?」
「我听闻过皇上对释门的几句评价,说佛门修清净,占秀美山峦为寺庙,却不肯割舍俗缘,嘴里喊着出家之人,六根清净,偏偏钱袋不清净,还有僧人连美色也不清净。」
有僧人涨红了脸:「少数害群之马,岂能抹黑整个释教佛门?」
那位僧人突然问了一句:「那各寺庙的田地屋舍丶典当质库,全在俗世之中,当如何?要不要割断?」
说法堂寂静一片。
被说中了核心关键问题,众僧人都不好出声。
过了好一会,才有一位僧人迟疑地说:「这些都是信徒们供奉的功德香火,是各寺庙僧人赖以活命,安心修佛的根基。
此根基去除,不要说安心修佛,连温饱都难以解决,释教佛门如何立足?」
众僧都不说话。
他们都知道,这些只是藉口而已,最重要的是这些庙产的利益太大了,谁也舍不得。
今天来的都是负责各自寺庙日常运作的监寺,还有部分方丈,也是从监寺升上去的。寺庙的现实情况都很清楚。
每家寺庙里确实有真心向佛,一心钻进佛经里的人有,但不多,他们精通佛理,是各寺的门面。
但是各寺庙更多的是出家不离俗的普通人。入寺庙当僧人,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跟读书赴科试是一样的。
在寺庙里习得佛理,能说会道,又通晓人情世故,与俗世施主们打交道头头是道的僧人,就跟中了科试举人进士一样,平步青云,很快就成为僧上僧。
能力越大的僧人,能替寺庙挣下不少功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