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又是半个多月过去。
大同村的雪花石开采许可,依然卡在镇里,杳无音信。
初夏的燥热伴随着迟迟没有进展的焦虑,开始在村子里蔓延。
村民们的热情,就像被烈日炙烤的禾苗,渐渐有些打蔫。
尽管大家依然信任陈净,但私下里的议论和担忧,却一天比一天多。
“净娃子,这都快一个月了,镇里那帮人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咋办啊?”
村委会里,几个族老围着陈净,满脸愁容。
陈净却不慌不忙,给几位老人挨个续上茶水,笑着说:“几位叔伯,别着急。
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地基越牢,楼才盖得越高。
咱们现在,就是在打地基。”
“打地基?”
“对。”
陈净胸有成竹地说道,“手续上的事,我天天在催,这是磨洋工,急不来。
但咱们自己不能闲着。
石头挖出来,得有手艺变成宝贝才值钱。
我琢磨着,趁着这段时间,咱们先把技术练起来。”
说着,他领着几位老人来到村委会后院。
只见院子里,不知何时已经搭起了一个大棚,棚下摆着十几套崭新的雕刻工具和打磨机。
一个头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几块样品石上示范着什么,周围围着十几个村里的年轻人,看得聚精会神。
“这是我托关系,从市工艺品厂请来的退休老师傅,姓钱。
从今天起,他就是咱们雪花石加工厂的技术总顾问。”
陈净介绍道,“咱们村的年轻人,手巧的,有耐心的,都跟着钱师傅学。
等批文下来那天,咱们的工人也出师了,到时候直接就能开工赚钱,一天都不耽误!”
老人们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学习场面,听着打磨机出的“滋滋”
声,那声音仿佛不是噪音,而是未来钞票的声响。
心里的焦虑和不安,顿时被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冲淡了大半。
“还是净娃子想得周到!”
“对对,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陈净用一个巧妙的“练兵”
之计,成功地将村民们的注意力从“等待批文”
的焦虑中转移到了“学习技术”
的期待上,再次稳住了人心。
然而,他稳得住,有人却坐不住了。
镇政府,镇长办公室里。
李卫东听着手下的汇报,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你是说,那小子非但不急,还在村里搞起了技术培训?”
李卫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设想过很多种可能,陈净或者会急得上蹿下跳,或者会扛不住压力来找自己“谈条件”
,甚至可能会煽动村民闹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沉得住气,用一种“你卡你的,我干我的”
姿态,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村里的内部压力。
“这样下去不行。”
李卫东狠狠地掐灭了烟头,“这小子就是个泥鳅,滑不溜手。
常规的拖延办法对他没用,必须给他上点猛料,打蛇打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