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不代表个人。”
陈净扶着他的肩膀,诚恳地说道,“您代表着红星钢厂几千名职工,代表着千千万万盼着企业能有条活路的老百姓。
您不用多说话,您只要坐在那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要让京城的领导们看到,我们的报告,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期盼!”
王大爷的眼眶湿润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
三天后,京城。
当飞机降落在都国际机场,一股干燥而庄重的空气扑面而来。
王大爷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紧张地攥着衣角,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和高楼大厦,敬畏得说不出话来。
陈净一行被安排住进了国家改委下属的招待所。
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
放下行李,陈净的手机就响了,是新华社记者李赫。
“陈书记,到京城了?”
李赫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
“刚安顿好,多谢李哥关心。”
“不客气。
给你提个醒。”
李赫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风向有些不对。
王部长那边的人,这几天也没闲着。
我听说,他们组织了一个专家组,也写了份报告,核心观点是‘湖洪模式’冲击了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有‘以民意要挟政策,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的风险。
这份报告,据说也递上去了。”
陈净的瞳孔微微一缩。
果然来了。
对方没有选择暗中使绊子,而是同样选择了“阳谋”
,用“政策和法规”
这把最锋利、最正统的剑,来和他对垒。
“这帮专家的论点,站得住脚吗?”
陈净沉声问道。
“站得住。
因为你们确实是‘法无先例’。”
李赫一针见血,“规矩上,你们不占优。
所以,明天的汇报,将是一场‘情’与‘法’的对决,是‘改革创新’与‘墨守成规’的碰撞。
就看决策者,更看重什么了。”
“我明白了,多谢李哥。”
挂断电话,陈净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际线。
对手的牌已经亮出来了,精准、狠辣,直击要害。
如果仅仅停留在“湖洪一地”
的得失,他在这场“法规”
的辩论中,必败无疑。
幸好,他提前收到了“莫要成了孤例”
的指点,将格局彻底打开。
第二天上午九点。
国家改委,一间大型会议室。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已经坐满了人。
一边是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改委、国资委等多个核心部委的领导和专家,每个人都表情严肃,气场强大。
为的一位,正是之前在电话里指示钱振华的“老李”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国。
而在另一头,王宗明和高建军赫然在座,他们是以“相关方”
的身份列席。
当陈净带着刘建业和王大爷走进会议室时,所有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