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沿着官道向北行去,沿途不时能见到逃难的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见了他这身战袍,眼中先是露出几分希冀,随即又被绝望取代。
有个七八岁的孩童拉着母亲的衣角,指着岳飞喊道:“娘,是宋军将军!
咱们有救了!”
那妇人却只是摇着头,将孩子搂进怀里,低声啜泣:“将军……将军也救不了咱们啊,官家都要南迁了……”
岳飞听着这话,心如刀绞,却只能握紧缰绳,继续前行。
他知道,此刻说再多的安慰话也无用,只有真真切切地拿起兵器,杀退金人,才能让百姓重新燃起希望。
行至第三日,他终于抵达北京大名府城外。
远远望去,大名府的城墙高耸,城楼上飘扬着大宋的旗帜,城门口有士兵守卫,虽不如东京汴梁那般繁华,却透着几分坚守的底气——这是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驻守的城池,也是如今河北抗金的重镇。
岳飞牵着马走到城门口,守卫的士兵见他一身旧战袍,腰间悬锏,却无军籍文书,当即上前拦住:“站住!
你是何人?为何来大名府?”
岳飞抱拳行礼,声音诚恳:“在下岳飞,曾在王棣将军麾下任职,因反对南迁被革职,如今特来投奔张所大人,愿为抗金效力。”
士兵闻言,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面露迟疑:“张大人如今正招揽英才,可你无凭无据,我怎知你所言属实?”
正僵持间,一名身着青色官服的中年男子从城内走出,身后跟着两名随从。
这男子面容清瘦,目光锐利,正是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
他见城门口围着一群人,便上前询问,士兵连忙上前回话。
赵九龄闻言,看向岳飞,目光落在他腰间的佩剑上,又扫过他战袍上未洗去的血渍,沉吟片刻,问道:“你便是岳飞?我曾听闻王棣将军麾下有一员猛将,勇猛异常,在曹州一战中斩杀金军百户,可是你?”
岳飞心中一喜,连忙点头:“正是在下。”
赵九龄眼中露出几分赞许,对士兵道:“此人确有勇名,我曾在王棣将军的军报中见过他的名字,快放行。”
说罢,他转向岳飞,语气温和:“岳壮士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张大人正为抗金之事愁,急需像你这样的勇士,我这便带你去见他。”
岳飞连忙谢过赵九龄,跟着他走进大名府城。
城内虽不如往日热闹,却秩序井然,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开着门,偶尔能见到巡逻的士兵,个个神色凝重却目光坚定。
赵九龄边走边向岳飞介绍:“张大人‘声满河朔’,自驻守大名府以来,广招义军,收纳英才,如今麾下已有数万兵力。
只是金人势大,河北诸州多被攻陷,我们虽奋力抵抗,却也独木难支。”
岳飞闻言,心中更添敬佩:“张大人为国为民,岳飞佩服。
若能在张大人麾下效力,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行至招抚使府衙前,赵九龄停下脚步,对岳飞道:“你在此稍候,我先去通报张大人。”
说罢,便走进府衙。
岳飞立在府衙外,望着门前悬挂的“河北西路招抚使府”
匾额,心中既紧张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