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会的香槟酒香似乎尚未完全散去,霓虹灯的绚烂仿佛还在眼前闪烁,方宇却已迅速回归了他那近乎苦行僧般的创作生活。对他而言,外界的喧嚣与赞誉如同过眼云烟,唯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带来内心的充盈与平静。
他的生活轨迹规律得近乎刻板:上午准时出现在公司那间专属的录音棚,对着密密麻麻的乐谱和闪烁的设备指示灯,一遍遍打磨着旋律与编曲的每一个细节;下午则可能忙于电影配乐的沟通会议,或是与周正明探讨剧本的可能性;而夜晚,才是真正属于他自我提升的黄金时间。当城市的夜生活拉开帷幕,他却紧闭房门,心神沉入那片唯有他能触及的系统空间,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关于高级和声学、影视叙事结构、甚至跨文化美学比较等庞杂而深邃的知识。
对于学习,方宇怀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敬畏与渴求。他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学海无涯”这四个字的真意。越是深入某个领域,越是能窥见其背后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与精妙之处,这让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探索的欲望。
为了保障这份珍贵的专注力,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他开始有选择地推掉许多应酬——无论是公司某位手握实权的高层领导暗示性的酒局邀约,还是一些资深A级音乐人抛出的、看似推心置腹的交流饭局,亦或是那些仅有一面之缘、试图通过拉近关系求得合作的歌手们的热情邀请。他的婉拒礼貌而坚定,理由永远是“最近正在创作,分身乏术”。
起初,大家尚能理解创作人的特殊状态。但时间久了,当类似的拒绝一再发生,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便开始在公司的茶水间、走廊角落悄悄滋生、蔓延。
“啧,真是红了就飘了,请都请不动了。”
“可不是嘛,现在架子大得很,眼里哪还有我们这些老人?”
“听说连王副总的面子都没给,直接推了饭局,这也太狂了……”
这些夹杂着酸葡萄心理和刻意扭曲的言论,像暗流一样在公司内部悄然传扬,“方宇耍大牌”、“目中无人”的标签被悄然贴了上来。
这些风言风语尚未传到方宇耳中,便先一步触动了以其经纪人朝颜、艺人部总监张岚和音乐总监老周三人为核心的“警戒网”。
“简直是胡说八道!”朝颜在得知这些传闻后,气得直接将文件拍在桌上,“小宇每天泡在录音棚的时间那么久,连吃饭都在琢磨旋律,他哪有时间和心思去耍什么大牌?!”
张岚显得比较冷静,但眼神却很锐利:“树大招风,这是必然的。但放任这种谣言不管,会损害小宇的声誉和团队士气。必须查清楚源头,严肃处理。”
老周点头附和,语气沉稳:“我同意。现在是关键时期,不能让人在后面拖后腿。这件事我们分头去查,动作要快。”
以三人在公司经营多年的人脉和地位,调查进展得异常迅速。很快,线索便清晰地指向了源头——作曲部的两位资历颇老但近年作品反响平平的A级作曲人,以及两位急于寻求好作品突破瓶颈却屡屡受挫的二线歌手。这四人都曾以各种名目邀请过方宇,均被婉拒,于是心生怨怼,联合起来在各自的圈子内散播不实言论,试图抹黑方宇的形象。
拿到确凿证据后,张岚、朝颜和老周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