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又有本事,不愿意为奴,如今天下承平,几次提出来想赎身。这么好的大夫,我们老爷不想放他们走,他家就不出力,如此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儿子就说给麟子送来,麟子想放他们自由身了就放,不放就攥着他们的卖身契。”
郑道长听了心花怒放,觉得这真是可是就遇到了枕头。连忙问:“最后那一户呢?”
“最后这一户啊,是个寡妇拉扯着两个闺女,这寡妇娘家姓董,我们喊她董嫂子,原本是我们府上的做针线的绣娘。这两个闺女年纪不大,都五六岁,是一对双胞胎,那什么……外面不是说双生不祥吗?这寡妇的男人前年死了,她婆家都说是这对双胞胎克死了爹,挤兑着这母子三个没法过日子,也是自请来侍奉麟子的。这寡妇有一手好绣活儿。我不管怎么夸,您没看见都是虚的,回头您亲眼看看她的手艺就行。”
郑道长点头:“好,既然如此,这几户人家我都要见见。”
刘夫人身边的婆子立即出去把人喊来,赵嫂子哄着麟子来郑道长身边坐下。
侯府的女眷们金贵,不见外男,于是回避到了另外的房间。
先进来的是贾家的仆人,看得出来都很憔悴,打头的是两个老头子,一个缺了胳膊,一个瘸着腿。身后跟着老老少少十几个人。
进门跪下后两个老头子呜呜哭起来,麟子看到他们残疾,想到这是贾源的亲兵,如今又被抛弃,为他们感到不值,眼睛鼻子一起酸,跟着也呜呜哭起来。
麟子哭了,这两个老头子身后的十几人也一起哭起来,哭的声音很小,怕大哭惹得主人生气还能陪着主人一起哭。足见这两家人世代为仆,知道做奴仆的规矩。
郑道长却还是要盘问一番才肯放心收下他们。
郑道长询问两个老头子是什么时候做的亲兵,陪着先国公爷打了哪些仗。这两人回答得清晰完整。
早年这两人是护院,一起上夜值守,防着有人摸黑潜入偷东西。然后有一天贾演贾源突然挑选家里健壮的奴仆开始训练,一开始说是做乡勇保护本地乡亲,又吸收百姓,前后训练了上万人,吃的都是贾家的粮草,后来就带着他们这些乡勇投靠了朱元璋。
彼时朱元璋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了,但是对这种上万“精锐”来投的势力还是给了优待的,毕竟朱元璋自己能打仗的也就是十几万人,剩下的都是辅兵,因此贾家兄弟在军中的起点就比别人高。后来贾家兄弟两个也没拉过后腿,作战勇猛,打过几次胜仗,最后论功行赏一门双国公。
郑道长盘问了半天,把这两户人家给收了下来,就说:“日后你们不是贾家的人了,是我们麟子的下人,是我们郑家的人。”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