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临走时,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村支书拉着林婉儿的手感慨道:“林书记,您让我看到了希望。回去以后,我也要试试看,能不能在我们村搞出点名堂。”
林婉儿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肯干,一定能行。”
送走了考察团,林婉儿回到办公室,疲惫却满足地靠在椅背上。
她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青松村,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走上振兴之路。
她望向窗外,阳光洒在稻田上,金灿灿的一片。
那是希望的方向,也是她前行的动力。
---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林婉儿正在村委会办公室整理文件,李晓燕匆匆推门进来:“林姐,省农业厅发来通知,说下周有个全国性的农村发展模式研讨会,想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
林婉儿接过文件,眉头微微皱起:“这么快?”
李晓燕点头:“是啊,听说是因为你在推进会上的发言反响太好了,特别是关于‘阳光工程’的实践案例,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林婉儿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那我们就得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当天下午,林婉儿召集赵建国、王秀兰等几位骨干干部开会。
“这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规格比上次高得多。”她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尤其是阳光工程的实际成效。”
赵建国立刻表态:“没问题,我这就安排人整理财务报表、村民分红记录、就业数据这些材料。”
王秀兰也补充道:“文化广场那边可以做一场专题汇报,让外地代表看到我们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林婉儿满意地点点头:“好,大家分头行动,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村委会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加班加点整理材料、拍摄宣传片、设计展板。
加工厂的工人们也配合录制了一段生产流程的视频,展示了现代化加工车间和严格的品控体系。
就连镇上的小学,也被临时动员起来,孩子们排练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情景剧,将在展览期间表演给来访者看。
一切准备就绪后,林婉儿带着团队踏上了前往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