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之意。”
“可偏是中间那些官员,瞒上压下。闭塞圣听不说,还阻断皇恩关照万民!”
将朱标教的话,一字一句说出来后。
朱棣当即起身,环顾身后百官后,转向看向朱标问道:
“大哥!臣弟敢问,中都这些工匠诅咒皇家,乃何人之过!”
“李先生,你可否为燕王解惑?”
“臣遵命。”
明白朱标的意思。
李善长看向群臣,高声说道:
“燕王殿下所言极是!”
“这些工匠诅咒皇家,并非陛下、太子心存不仁,也并非朝廷欺压百姓。”
“这些工匠诅咒皇家,更非他们生来,便是悖逆朝廷,枉顾君恩之人。”
“正如燕王所言,上有爱民之心,下有为君之意,问题便是出在这中间!”
李善长话音落下。
在场官员无不身体僵硬。
精神紧绷,也早已达到顶点。
哪怕此时没人敢抬头,去直视老朱、朱标的目光。
可他们却能清晰感受到,两束让人不寒而栗的眸光,正仔细打量着他们。
一时间,众人只觉接触衣衫的皮肤,瞬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别扭倒是其次,惶恐才是主要。
偏是此时,朱标看向老朱朗声说道:
“父皇,李先生所言极是。”
“今日之大明,不无明君,不少良民。”
“缺少的,乃是中正臣子。”
“儿臣请父皇下旨,重开风闻奏事!”
“风闻奏事?”老朱低声喃喃。
饶是他也没想到,朱标竟然提议重开风闻奏事。
顾名思义。
风闻奏事便是可根据传闻,上奏弹劾。
即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都可上奏。
即使是上奏错了,也不追究奏报者的责任。
此法虽能让御史言官敢于弹纠不法、部院大臣廉洁自省、百官小吏为之震恐。
可此法,终究有些不像是明君所为。
若是他朱元璋率先想到这点。
这风闻奏事,开了,也就开了。
可偏是朱标提议,他还真有些不能答应。
老朱是不在乎自己的皇帝之名。
可自家大儿子的贤名,可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污点。
在他心里,可是一直将朱标,朝着千古明君的方向培养......
“标儿,风闻奏事,或可整肃吏治。”
“咱恐官员人人自危,此事再议......”
“父皇!”
不等老朱说完,朱标梗着脖子,高声说道: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教员的话)
“风闻奏事虽不是盛世之景,也并非明君愿为。”
“可当今我大明吏治急需肃清,应当如此!”
见老朱依旧有些犹豫,朱标却仍在极力劝谏。
在场的一众官员见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