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还有人能一路抵达殿试。
既是兴盛文教,彰显大明鼎盛,朱标自然不会介意。
而且!
雄括诸国,天下同心。
不仅要借助刀兵,更要以文教为辅。
各国士子若以大明科举为准,以中大明榜单为荣,这也是教化诸国之民的好办法。
倘若此事日后愈发蓬勃,海贸联系也必将愈发鼎盛。
朱标甚至能想到将来会有不少他国学子心向大明,以求于大明定居。
届时不兴刀兵,安抚诸国也未可知。
况且这些学子总不能不吃不喝,他们既然抵达大明,便也会为了大明的经济繁荣出一份力。
左右都是好处,大明也没什么损失,朱标自然没理由不准。
然而听到朱标欣然准许,李景隆却似早有预见般丝毫都不感到意外。
同时。
却见李景隆轻叹一声,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只是陛下,若是准许他国士子参与我朝科举,最后榜单又该如何评定?”
“嗯?”
见朱标眸光一凝,语气有些不悦轻哼一声。
李景隆赶忙继续说道:“并非微臣枉顾礼法,意图徇私舞弊,祸乱科举。”
“只是他国使臣参与我朝科举,干系到我朝与诸国的关系,所以臣才斗胆询问。”
生怕自己话没有说明白,李景隆紧跟着道:“宾贡科关系两朝,所以历朝历代对他国贡生参与科举都以持中之法处之。”
“为显天朝礼遇诸国,会试榜单当有他国士子。”
“也为彰显我朝文教鼎盛,殿试前三甲必为我朝士子。”
“所以此次....”
说着,李景隆偷偷瞄了朱标一眼,便也没有继续往下说。
此事本就是约定俗成,甚至都不需请奏朱标,或者说也不该请奏朱标。
他们几人按照先前的法子办了便是。
只不过和徐允恭几人商议过后,李景隆等人还是决定请朱标明示。
毕竟朱标不同于其他帝王,没准在朱标心中,对那所谓的持中之法深恶痛绝也不一定。
而听李景隆说完,朱标也大致明白了过来。
虽说此事有些徇私之意,可徇的却非两人情谊之私。
此事却也是关系到大明与诸国之间的联系。
而且朱标也大致听明白了,恐怕在诸国看来,最后他国士子在科举榜单上的名次,便是大明对其他诸国的态度。
若是有哪个国家的士子未入科举榜单,没准他们本国不会认为是本国学子的学问不够,会以为大明对他们一国的态度不是很好。
简单思量过后,朱标用力摩挲手中玉牌,直接说道。
“他国士子来我朝参与科举,乃是以我朝文教鼎盛,欲与心中的天朝士子同台比试,探究自己的学问。”
“这些个士子多半不知两国关系还会影响他们的名次。”
“倘若我朝当真以睦好邻国,左右他国使臣名次,或抬高或打压,皆为失信。”
“失信于他国士子,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