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字迹。
同样熟悉,却是她自己多年间一笔一画亲手写下的。
针法笔记,染料的配比表,布料缩水率的实验数据。
甚至还有她亲笔写下的改进方案。
全是琐碎、具体的记录。
她忽然明白,原来,她从来没能真正看穿未来。
所谓的“预知”
,只是她潜意识中对过往经验的整理与推演。
而真正让她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并非虚无缥缈的预言。
而是这些一点一滴亲手写下的记录。
是她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坚持。
1986年的阳光,穿过厂房顶棚,洒在水泥地上。
苏晓玥站在新建厂房顶层的露台上。
不远处,一群群年轻的女工陆续走进厂区。
她们穿着朴素的衣裳,脚步轻快,眼神里满是渴望。
苏晓玥静静地看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情绪。
有骄傲,有沉重,也有希望。
刘琴芬正蹲在缝纫机旁,耐心地教一名新人如何绕线。
她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纱线与线轴之间,嘴里还不停地叮嘱。
“要匀,不能松,线太松针脚就不牢。”
袁丽亚则站在车间中央,手里拎着一个喇叭,嗓音清亮地喊着排班安排。
“三组的,先做女衬衫!
五组接绣花单子!
新来的先去培训室领工具!”
而贺淑娟,则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
低着头,手中银针在绸缎上翻飞。
苏晓玥深深吸了口气,转过身,朝着楼下那扇敞开的门,一步步走去。
春节刚过,飞裳服装厂的大门上就贴出了一张崭新的告示。
“招二十名熟练女工,底薪二百,包吃包住,绩效另算。”
当天一大早,厂门口便已挤满了人。
苏晓玥站在窗边,俯视着楼下乌泱泱的人群,眉头微蹙。
心中默默盘算着即将接下的几笔外贸订单,到底需要多少人手,多少布料。
“晓玥姐,这是初筛的名单。”
小卫推门进来,怀里抱着一沓厚厚的登记表。
“都按你吩咐的,优先要会缝纫的,尤其是会手绣和锁边的,我都单独标出来了。”
苏晓玥接过那叠纸,目光扫过第一行名字,沉声问道。
“底薪这事,都跟她们讲清楚了?二百块,不是三百,要讲明白,别让她们来了又失望。”
“讲了讲了。”
小卫连忙点头,语气肯定。
“二百块,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比国营厂多了五十呢,包吃包住,还能拿绩效,大家都懂,也愿意干。”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
林美瑶气喘吁吁地冲了进来,手里还攥着一张传单。
“晓玥,你听说没?外面在传,最低工资三百起!
有人已经在街口传单了,说我们待遇优厚,还招五十个人!”
苏晓玥的钢笔猛然一顿。
她抬眼,目光直直刺向林美瑶。
“谁说的?这消息从哪儿来的?”
“我也不清楚。”
林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