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好一阵了。
“怎么这么快就跟来了,外任的事有说法了?”
“没有,哪有那么快。在吏部挂了号等着补缺的人多了去了,哪那么容易。”
翰林院清贵又是天子近臣,可穷也是真的穷得很彻底,即便把一年到头的各种补贴孝敬都加上,在京城里要全靠这点俸禄养一家子人,真是不容易。
所以翰林院里除了家本就是京城的,和一小部分像裴元沈霁这样身后有靠的,大部分编修、检讨和庶吉士都是在京城租房子住。
翰林院在这方面有补贴,就在翰林院后面有专门两条胡同,住的都是这些翰林院七八品和还没有品级的庶吉士。
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是独自在京城围观,爹娘妻儿则都被留在老家。身边或是跟着一两个仆从,好一点的还能有个通房或者姨娘,近身伺候饮食起居。
这样的日子一年两年很容易就过了,但时间长了总不是个办法。人人都说翰林院是专门出‘储相’的地方,但阁老和大学士出得再多,那也是少数中的少数。
至少裴元见过更多的人,都是一年又一年在翰林院磨光了锐气锋芒,成了年轻人口中的老翰林,谈不上有什么前途也不可能在主动出京外放。每日都把自己埋在翰林院那些故纸堆中,不知是否有一天就会和那些典籍书册彻底交融。
所以还有一批不想这么稀里糊涂就过了一辈子的翰林官,都会在三年散馆前夕,□□寻求机会。
出了京城是难回来,但在任上不光能干活,荷包多少也能更富裕些。如此一来,那些地方稍微富裕一点的缺,都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自己想去?做梦去吧。
“这事得慢慢来急不得,陛下这次出巡还说不好到底想要干什么。”
裴元拉着谢九九坐在自己腿上,两人的影子被窗外的阳光映衬着几乎交融在一起,守在外面廊下的丫鬟透过窗棂一看这架势,马上就起身往外走,还顺道带走了在院子里扫地的婆子。
“我是想这次南巡不能躲太远,最好能跟着圣驾一起出去。圣上在前面办事,我们这种不起眼的跟在后面捡漏,说不定就能捞着个好去处。”
南巡是要花钱的,而且是要花大钱。陛下出巡稍微露出一丝意思,对于底下的官员来说就是山摇地动。裴元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等陛下收拾出一批人来腾出一批位置了,自己再去补这个坑。
“那你一个人去?我和孩子是不是不能跟着?”
“怕是不能,翰林院有哪些人能伴驾还不好说,到时候沿途吃不好睡不好的,哪里还能带家眷。”
“行吧,那今儿让阿满和阿福住在母亲院子里,别耽误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