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晏辰立刻掏出平板记录:“文化节的时间定在三个月后,正好赶上学校的梧桐树开花。我会联系星际直播平台,免费开放观看权限,还会请各星球的文化代表来现场 —— 到时候咱们把地球的饺子、小米粥也摆出来,搞个‘地球美食角’。”
“饺子!” 卡诺眼睛一亮,拽着阿夏奶奶的衣角,“奶奶,到时候您教大家包饺子呗?我上次包的‘合成器饺子’煮散了,这次我要包个‘柳琴形状’的!”
阿夏奶奶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行啊,不过你得先把桃木屑从头发上弄掉,不然饺子里该掺木料了。”
接下来的三天,星际技术团队的航舰降落在星尘广场时,部落的人几乎都围了过来。领头的技术员小张刚拿出扫描机,阿树就凑上去摸了摸:“这玩意儿跟我爷爷修的老放映机比,哪个更复杂?” 小张哭笑不得:“这是扫描书籍用的,您爷爷那放映机可是‘古董级’技术,我都没见过实物。”
扫描工作比预想的更费功夫。
有本 1982 年版的《中国民歌集》,书页边缘都脆了,林婆婆特意拿来自己缝的布套,让技术员一页页慢慢夹着扫;
还有盘《大闹天宫》的胶片,中间有段粘连了,阿树蹲在地上,用奶奶教的 “温水润胶片” 的法子,一点点把胶片分开,连小张都忍不住说:“您这手艺,比我们实验室的修复师还厉害。”
赖多多和阿夏则负责给每份资料写 “背景卡”。阿夏趴在木桌上,指着《外婆的澎湖湾》的手稿说:“奶奶说,太爷爷在地球时,住的地方离海边特别近,晚上能听见海浪声,所以他最喜欢这首歌。” 赖多多就把这句话写在背景卡里,还画了个小小的海浪图案:“以后别人看到这首歌,就知道它背后有个想家的地球人故事。”
卡诺的 “乐器修行” 则充满了笑料。他跟着林婆婆学做柳琴,锯桃木时把琴身锯成了 “歪脖子”,还嘴硬:“这是‘星际改良版’,弹起来更顺手!” 结果调音时,琴弦断了三根,林婆婆无奈地递给他新弦:“你还是先跟阿树学磨琴弦吧,磨不圆就别想做琴。”
不过卡诺也有 “高光时刻”。他发现部落的老收音机还能出声,就把自己改编的《茉莉花》录进去,结果傍晚时,整个部落都听见收音机里飘出 “伽马星吟唱版茉莉花”,连正在喂鸡的阿夏奶奶都跟着哼:“这调子怪好听的,就是跟我学的不太一样。”
离开部落的前一天,赖多多跟着林婆婆去了地下种子库。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扑面而来,架子上摆满了贴着标签的玻璃罐,里面装着小麦、水稻、棉花的种子,标签上的字迹还是用毛笔写的,有的已经褪色了。
“这罐小麦种子,是太爷爷从地球带来的最后一批,”
林婆婆拿起一个贴着 “1998 年?河南产” 的罐子,“我们试着在温室里种过,长出来的麦穗比星际培育的品种小,但磨出的面粉做饺子特别香。”
赖多多小心翼翼地接过罐子,手指碰着冰凉的玻璃,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老家田埂上,跟着爷爷看小麦灌浆的场景,鼻子一酸:“等学校的种植园建好了,我们就种这些种子,让孩子们看看地球的庄稼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