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而已。
见朱元璋已经决定要重建六学,也就顺势同意了。
并且很快就拿出了章程。
国子六学并不是全部都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几个主要城市。
经过讨论之后,国子学放在了应天,太学放在了凤阳,算学院放在了洛阳。
律学院朱元璋力排众议放在了长安。
在南方一众官吏的争取下,四门学院放在了洞庭湖畔的岳阳,书学院则放在了杭州。
如此四天后大致章程确定,朱元璋在早朝宣布了此事。
不出意外,引起了朝野轰动。
编写会计录的事情直接被忽视,大家的注意力全都在国子六学之上。
文人对此无不盛赞,陛下文治武功,必将开创盛世王朝啊。
唯一有点不和谐的地方,就是有人对李善长负责此事提出了意见。
但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引起朝堂高官们的附和。
毕竟只要不傻,都知道李善长的地位,更何况朝廷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他举荐出仕的。
就连宋濂都得到过他的举荐,谁好意思反对他?
少数想要跟风的官吏,根本就没有掀起什么浪花,直接就被李善长的党羽给压下去了。
目睹了全过程,朱标却有了另一种感受。
李善长的威望确实够高,在朝中的势力也很庞大啊。
建设国子六学这种事情,本应该引起各派争斗的。
谁都知道这是宣扬自家学派,培养新势力,掌握话语权的最佳途径。
可是因为主持此事的人是他,各派系都表现的很平和,似乎一点其他欲望都没有。
自己还是有点小瞧他了。
至于李善长,在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得意。
皇帝还是知道,谁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的啊。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