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后面还得杀人。
他的想法很朴实,以前锋军打前瞻,趁朝鲜人不备,拖住他们,尔后大部队上岸,如果前锋军胜了,大部队也不用伤筋动骨,如果前锋军败了,主力尚在,他可以从战场上获取有利于指挥的第一手的情报。
左将军荀彘得知杨仆水军已下海,也下达了向渡过浿水(鸭绿江)的命令。
卫右渠实际不知道汉军是水陆并进,除了汉军已发兵来犯,他没有更多的情报,因此他将兵力集中在陆路险隘。
所以在荀彘渡河遭遇抵抗时,杨仆的水军却一帆风顺。
俗话说,舟行一日,马跑三天。
杨仆还是先于荀彘与卫右渠的大军接上了火。
杨仆一路攻击前进,很快到达王险城(平壤)。
卫右渠多日的准备发挥了作用,虽然杨仆的水军恍若天降,但在初次的交锋,杨仆一点便宜没占着。
战局不如杨仆的料想顺利,杨仆顿感脸上无光。遂孤注一掷,把全部兵力压上城池。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事实。
守卫王城的必然是朝鲜的精锐,而他的部队只不过是临时拼凑的,而且远来劳顿,兵力不多,又飘扬过海。
一个精疲力竭,一个以逸待劳。
王险城的工事也特别地坚固。
杨仆的将士们在一轮轮的攻城倒下去。
杨仆杀红了眼,局面十分不利,仍然没有下令退兵。或许在他的眼里,倒下去的本是该死之人,又何必吝惜。
朝鲜各地的勤王之师不断地加入战斗,城内的军民同仇敌忾。
随着战局的拖延,杨仆逐渐面临寡不敌众的局面。
杨仆终于撑不住了,他极不甘心地下令撤兵,说是撤,其实是逃。
他逃进了深山,坚守待援。
左将军荀彘的进军也不顺利,一路的骚扰不断,与朝鲜的大军几次大战,也是毫无便宜可占。
看来卫右渠真有两下子。
杨仆一连钻了十多天山沟沟,待局势稍微缓和一些,他才狼狈的钻了出来,收集残卒,准备来日再战。
长安。
刘彻将朝鲜的战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这不是在打他的耳刮子么?连一个小小的朝鲜都拿不下来。燕国将军的后代果然剽悍,有两下子。
远征不奏效,刘彻的兵是再也发不出去,将也没法子调。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西线战事又起,楼兰在匈奴挑唆下,斩杀汉使,而且西域诸国最近也不是很听话。
刘彻已经把赵破奴等将领派了出去,所以几乎是无将可派,无兵可拍。
刘彻打起了政治牌,既然兵事不利,倒不如劝降朝鲜。从卫右渠的表现看,这位仁兄是个聪明人,应该能想到其中的厉害。
刘彻指定卫山前往朝鲜。
卫右渠见到了使臣卫山,知道了卫山的来意,他当即表示愿意请降。卫右渠的确是个聪明人,他一时**杀人,酿成大错,虽然前些日子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也清楚,一直打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了表示诚意,卫右渠派出太子奉上五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