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除了投降(2 / 3)

不是没有原因的。

“四频差动激光陀螺主要就在于系统太复杂了,同时读出用的合光系统也比机械抖动的要复杂得多,后期处理电路里面,需要同时处理两个陀螺的数据,也复杂。”

四频差动和机械抖动就不一样了,这东西实际上在一个陀螺里面是两个正交圆偏振的左右旋陀螺信号,简单说,看作是一对某种特征参数相反的陀螺。

作为双陀螺,它解决闭锁区的手段与机械抖动是不一样的,机械抖动是填补,而它是避开,将左右旋陀螺的偏频点都远远的拉离闭锁区,然后通过两个陀螺的输出差值来判断转动状态。

这样,就不用考虑闭锁区的误差问题了,相应的,代价也不小,会引入新的误差项,而且那光路之复杂,远远超出机械抖动偏频陀螺。

如果说最简单的机械抖动偏频陀螺,其光学谐振腔部分只需要三个基本不动的光学器件的话,那四频差动在可实现的条件下,最少需要六个。

之所以说是基本不动,是因为两者都需要压电器件精确调整最佳腔长等参数,机械抖动需要一个,四频差动需要两个。

器件的增加,对系统带来的麻烦,可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且腔内元件还会带来反向散射和损耗。

所以四频差动有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美感,每个人看见它,大概的心理历程是这样式儿的。

这东西能避开闭锁区哦哟,好,这个好!。什么这么复杂影响参数这么多算了算了,惹不起惹不起。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第一个激光陀螺,就是这个!

而且还继续搞下去了。

是不是让人难以想象

具体是在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说实话,我们80年代的技术水平比之60年代中期和末期,真提高了多少懂的都懂。

为什么机械抖动那时候都没搞,搞的反而是这个四频差动,这就有意思了。

别人怎么想高振东不知道,但在他自己看来,在环形激光陀螺仪的多种方案里,四频差动陀螺仪是理论上的炫技之作,是纯靠脑子硬生生把抹平短板的倾力之作。

它采用一力降十会的方式,巧妙的避开了当时我们的短板。

大部分人没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四频差动,是不像磁镜偏频,它不需要高级的材料,也不像机械抖动偏频,它对制造和控制没有太高太特殊的要求,它的实现,纯纯的就是靠对理论的理解和反复推敲,计算拟合,最终在复杂的理论森林中硬生生靠脑子,闯出一条路来。

嗯,缺陷可能就是比较费头发,需要对理论的刻苦钻研和配套的计算能力,四频差动在设计阶段要匹配计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就是后期处理的时候,略显麻烦,对于载具上的计算机有一定的要求。

恰好,我们的同志,刻苦钻研是拉满的,而计算能力这个东西,嘿嘿,说到这个,高振东可就不困了。

以60年代乃至几十年后,对于我们来说,材料问题有多麻烦自然不用多说。

而制造也同样,这可不是21世纪10年代之后,我们全工业体系齐全,要啥有啥。

1960年的我们,是要啥

最新小说: 重生都市之修真弃少 偏护寡嫂不成婚?扇完巴掌嫁权臣 重生八零:一脚踹飞恶婆婆 传奇生涯:我是神医 风雪压我五年,出关已是无敌 我真的只是来打酱油的 重生蚊子,肆虐小日子! 超级财阀,从差点失业开始 都市帝王轩 首富大小姐是农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