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其实,在古代社会的宗法秩序里,舅舅的地位极为尊崇,其分量仅次于父亲。
其中原因,很现实。
从家族利益层面上来看,舅舅为外亲,与外甥之间,无家产纷争之患。
外甥之家业,与舅舅并无直接牵连,二者无利益之冲突与争夺。
反观叔伯、堂兄弟等宗族之亲,皆在家族继承之体系内,对家产存潜在之继承权。
此继承权之存,如悬顶之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对个人家业构成威胁,甚而有被夺走家业之险。
以历史为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夺走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便是典型例证。
因为,他们都姓朱,都是朱家人,大家都有皇位继承权。
而舅舅则截然不同,他们不具备继承外甥家业(皇位)的资格,不会成为家族利益的争夺者。
在这种继承制度的大背景下,舅舅相较于叔叔伯伯,无疑显得更为可靠。
叔叔、伯伯等宗族之亲,往往是与你争夺家产皇位的潜在对手,而舅舅则更像是站在你这边,助力你守护家业的坚定支持者。
民间流传着“舅爷不在,分家不公”的说法。
就是这个道理。
于皇权政治之舞台上,皇帝亦需舅舅这个角色来制衡宗室势力,防止宗室势力夺权。
古代皇帝多赖舅舅所代表之外戚势力,以固自身统治之位。
比如,窦宪者,“汉和帝刘肇之舅”也。汉章帝崩后,宪以车骑将军之职,掌禁军之权,镇诸反侧之徒,遂使年方十岁之汉和帝得以安然承继大统。
“汉武帝之舅”田蚡,代表王太后势力,助汉武帝登基,并打压窦氏外戚之党(窦婴一派),以固皇权之基。
三国之时,手握重兵之大将军何进,乃何太后之子“刘辩之舅”,保护拥立汉少帝刘辩。
长孙无忌,谋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权,后以“皇帝舅舅”、顾命大臣之尊,扶唐高宗李治登帝位。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