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公里)。
七月十八日,军队抵达居庸关(今昌平区,距离紫禁城约56公里)。
行军速度明显放缓了,因为,昨天是太宗文皇帝的忌辰,龙虎台就在明十三陵附近,朱祁镇派官员去扫墓了,他自己没去。
朱棣:“真是孝死我了。”
军队抵达居庸关的时候,群臣上谏,希望皇帝在此处驻跸,休整大军。
朱祁镇却大手一挥,豪迈说道:“军情要紧,岂能懈怠?”
大家都无语了,你整天坐在龙辇上,当然不累,可苦了一群兄弟们呀。
七月二十二日,军队抵达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距离紫禁城约160公里)。
依旧,没有停留,继续北上。
为什么?
因为在出发当天,朱祁镇就收到宣府总兵杨洪的奏章,说瓦剌人已经将马营围困三日之久,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
而马营距离宣府,大概只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
朱祁镇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功,所以没有选择驻兵,哪怕天降大雨,也要坚决北上!
七月二十三日,明军抵达鸡鸣山(今张家口下花园区),王振让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留守大本营。
也就是说,朱祁镇要带着一批人马打算前去迎战瓦剌,何其勇猛?
后续记载了钦天监正彭德清的劝阻,希望皇帝不要再领兵向前了,。
随后,连续几日,天象不祥,乃大凶之兆。
“癸卯(七月二十四日),金星犯亢宿南第一星。”
“甲辰(七月二十五日),黑云一道......南北亘天,徐徐北行。”
“丙午(七月二十七日),火星犯土星。”
众所周知,古人特别信这个,种种迹象,都表明前方危机重重,不宜再进。
八月一日,明军抵达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距离紫禁城约320公里)
《明英宗实录》里记载:“自出居庸关,连日非风则雨。及临大同,骤雨忽至,人皆惊疑,振遂议旋师。”
不仅是天象不祥,让众人心生不安。最关键的是,一直下雨,严重影响了“辎重”行进。
所以,打算班师回朝。
......
在七月二十七日,明军还未抵达大同府,在附近的阳和城\/南(今阳高县),发现“伏尸满野”,众益寒心。
这一幕不仅把朱祁镇这个养尊处优的皇帝吓到了,还把一众大臣吓坏了。
正常来说,应该这时候就应该吓得要回家了吧?
尸体遍野,意味着仗已经打完了,明军败。
而军队依旧前行,直到大同府,是不是可以推测,朱祁镇强忍着害怕,他执意前进,就是想找瓦剌大军大干一场,以示君威呢?
妈的,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结果一箭未放,一敌未杀,一炮未轰,于朕,于大明,简直是奇耻大辱!
因此,在大同府没找到敌寇,再扭头回去宣府,是不是就非常合理了呢?
而王振说的那句话,有没有一种可能,当时群臣反对,用“天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