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想出来这个理由?
平日里,朱祁钰在工作之余,除了去各大科研院查看研发进度之外,他还喜欢泡在“御用监”,跟工匠们合力改造工艺。
前世,他是考古专业的,对于“景泰蓝”的后续发展,自然熟悉不过。
可谓是回归老本行了。
朱见澄见父皇还在犹豫,他继续说服:“若设‘珐琅司’监管,选良匠承造,严查私贩,方可保技艺永续。”
在元朝时期,珐琅工艺就曾经消失过一段时间。
原因就是,懂技术的工匠,他们死的时候,徒弟们还没教会,从此成为绝品。
直至宣德年间,才重新流传下来,直至景泰年间,达到巅峰。
不得不说,朱见澄抛出去的理由,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他先是说明,工艺品是死的,人是活的。“景泰蓝”如果一直作为御用品,还不如拿去民间甩卖,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或者,出口海外,用外国人的技术,扭头又赚他们的钱,可以彰显大国风范,岂不美哉?
然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父皇,你也不想让你辛辛苦苦研究的新技术,在深宫大院中蹉跎吧?
理应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当民众得知,竟然是君父手艺,对你的形象提升,有积极作用。
最后便是以史为鉴,表述珐琅工艺的珍贵,不应该被埋没,甚至有朝一日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朱见澄的一番话,并不能打动朱祁钰。
但是,他还是答应了。
“景泰蓝”,为何会被称之为“景泰蓝”?
......
“可以。”
朱祁钰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朱见澄的请求,他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如今大明真的富得流油,黄金储备多得都开始用来制作碗筷了,实现了真正的奢华。
说实话,钱,他真的不感兴趣。
主要是想收割那群富人的钱包,仅此而已。
朱祁钰面露欣慰,看着二皇子开开心心的离开乾清宫。
在皇子的考验中,他最满意的,就是朱见澄。
不仅仅是因为异想天开的脑洞,还有,他的一系列做法,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要想在短时间内,凑够一亿两的造船资金,难度还是太过超纲了。
无论到最后,造船资金能不能凑够,反正朱见澄是成功了。
如果有打分的话,毫无疑问可以获得9分评价。
朱见澄回去之后,立即制定下一系列营销计划。
首先,最大的卖点就是,“铜胎掐丝珐琅”本是皇家御用工艺品。
如今下放到民间,其高端形象依旧会深入人心。
都不需要打广告,试问,那个功勋大臣,家里没有几件被皇帝赐赏的“珐琅器”?
还有,“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成本极高,可以用来炒作。
让购买者产生一种错觉,买了绝对不会吃亏,这是彰显你尊贵身份的最好凭证!
话是那么说,但朱见澄肯定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