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信任建立方式。”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讚赏。
这样的干部不多见,既有改革意识,又懂得实际操作的策略。
“您平时经常下基层吗”
“每周至少两天。”
李远回答得很自然:
“我觉得坐在办公室听匯报,永远了解不了真实情况。”
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涉及工作思路、个人经歷、家庭情况等多个方面。
郑仪一边问,一边观察李远的言谈举止。
没有夸夸其谈,没有迴避问题,更没有试图通过关係套近乎。
整个谈话下来,李远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务实、正派的干部形象。
临结束时,郑仪终於提起一个略微敏感的问题:
“李市长,您对临州当前的班子建设有什么看法”
李远略作沉吟:
“总体上团结务实,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
“比如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还可以更加制度化。”
李远选择了一个既点出问题又不伤和气的角度:
“有时候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会影响工作效率。”
郑仪点点头,没有再追问。
他起身伸出手:
“谢谢李市长的配合,我们的谈话就到这里。”
李远也站起来,与郑仪再次握手:
“郑处长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许建林送李远离开后,郑仪陷入了沉思。
李远確实是个难得的干部,有思路、有实绩、作风正,而且背景乾净。
难怪李长庚会特意交代要多接触。
这样的人才,无论是从公心还是私交的角度,都值得深入交往。
但郑仪也清楚,在组织部这个位置上,任何私人往来都必须慎之又慎。
他拿出手机,斟酌了一下,给李长庚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已与李远谈过,印象很好。”
很快,李长庚回覆:
“晚上六点,老地方。”
李长庚说的“老地方”,是组织部几位核心处长偶尔小聚的一个私人会所。
李长庚邀请他去那里,显然是有更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