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和兴奋而有些发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
城市怎么发展,民生如何改善,这是他自上任以来就一直在心头縈绕、反覆思考的问题。
也是他为什么力排眾议,坚持要將城投集团牢牢抓在手里,不让张林过多干涉的根本原因。
张林看到的,是城投集团作为融资平台、作为土地整理工具、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传统功能。
他想的,还是如何通过城投去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去搞更大规模的土地收储和开发,去上马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却能快速拉动gdp的大项目。
这种思路,放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或许还行得通。
但放在今天,无异於饮鴆止渴。
当今的时代,早已不是那个依靠土地財政和投资拉动就能高歌猛进的时代了。
宏观槓桿率高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老百姓也不再满足於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他们更关心脚下的路平不平,家门口的灯亮不亮,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方不方便,生活的环境安不安全、舒不舒適。
这是一个需求更加多元、更加精细、也更加挑剔的时代。
需要有新的眼光,新的魄力,去开启新的发展模式。
不能在所谓的“伟大时代的末期”怨天尤人,唱衰抱怨。
而是要有魄力、有智慧,去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或许没有过去那么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的“宏伟敘事”,但它更贴近大地,更贴近人心。
它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像绣一样,一针一线地去修补城市的短板,去疏通民生的堵点,去提升生活的品质。
这同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甚至,是更伟大、更艰难的事业。
因为它需要摒弃浮躁,拒绝短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战略定力。
而这一切,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
那就是对於资本本性的清醒认识。
这些年,他看得太多了。
所谓的资本,往往最擅长的,就是虚构一个宏大而虚幻的未来。
用天乱坠的概念,用令人咋舌的数字,用那些看似前沿、实则空洞的“蓝图”,去催动贪婪和欲望。
他们告诉你,要建亚洲最大的什么中心,要打造世界级的什么集群,要创造多少万个就业岗位,要带来多少亿的税收……
听起来很美,是不是
但然后呢
资本挟持著这些“蓝图”,开始向政府索要最优惠的政策,最低价的地块,最大额的补贴,最宽鬆的监管。
他们会许诺,会画饼,会用尽一切手段,將公共资源、將政策红利,儘可能多地装入自己的口袋。
至於那个被描绘得无比美好的“未来”
等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或者发现无利可图时,那个“未来”往往就只剩下烂尾的工地、閒置的厂房、和一堆需要政府和社会来收拾的烂摊子。
而真正的发展呢
或许有。
但往往是打了折扣的,是被阉割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