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错,但兄长似乎没有注意过。汉军拿下了咱们福建后,虽然很快拿出粮食,平抑本地米价,但米价还是维持在了二十文,比五年前还是足足多了五文钱,换算过来就是涨价涨了四分之一。”
“这有什么不对吗”梁章鉅疑惑问道。
林少穆摇头:“当然不对,这个米价的增幅有些太快了。我查过一些记载,康熙到雍正年间,全国米价基本都在一两银子或以下浮动,很少有超过一两银子一石的米价。”
“就算到了乾隆年间,米价增涨也最多涨了一二百文,还是江浙富庶地区。但我们福建的米价,却涨了快一倍。”
“这只有两个原因:第一,银贵钱贱。第二,贸易的扩大。”
梁章鉅听罢也懒得费时间去想,当即直接请教问道:“何为银贵钱贱,是说白银更贵,而铜钱更贱”
林少穆说道:“可以这么理解,但实际上要更复杂。因为银钱贵贱所影响的,不只是白银和铜钱的贵贱,还有百姓生计、商贩摊户,甚至是官府朝廷,都会受此剧烈影响。”
这里就要再说回明清时期的钱幣制度,大明前期基本是以铜钱和宝钞制度並行,而白银则属於法定以外的民间钱幣,不受大明律法管制和保护。
一直到了晚明,宝钞制度完全崩溃,张居正为了挽救崩盘的钱幣体系,就在一条鞭法中將白银正式纳入国家钱幣体系的本位。
偽清窃据神器以后,全盘延续大明国策,白银、铜钱都被偽清定为官方钱幣,实行银钱並行制度。
白银价值变得更高,而铜钱价值也变得更低。
这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琢磨,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因为银贵钱贱实际代表的是白银购买力升高,而铜钱购买力下降。
乾隆初年,一两白银还能够兑换出一千文的铜钱。而现在,一两白银,已经很难换的出来一千文的铜钱。
说人话就是,几十年前,100块能换100个硬幣,可现在的100块,换不了100个硬幣。
放到后世的纸幣信用制度,这种变化当然没问题,也符合货幣基本运行的规律。
但把这放到明清时期就不一样了,这时的中国用的还是白银、铜钱这种金属本位钱幣,而不是货幣。
货幣和钱幣是不同的,钱幣本身就具备价值,货幣就是货幣,没有信用背书,它就是一张废纸。
钱幣具备价值,所以不应该会出现这种反常性的贬值。要是贬值了,只能说明市场上的白银在减少,而铜钱又在不断增加。
白银和铜钱的储量失衡,直接导致了银贵钱贱。
银贵钱贱,不只让白银购买力上升,也会让物价跟著一起飞涨,同时会对市场金融的运转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先说各地钱庄,肯定会因为银贵钱贱爆发银荒,商贾百姓会出现白银焦虑,从而对钱庄自发性的进行白银挤兑。
所有人都会渴求价值日高的白银,而摒弃一日贱过一日的铜钱。
大量存钱商民会从钱庄要求提出白银,短时间內钱庄不可能拿的出来那么多银子,这就会形成金融挤兑,钱庄要么信用做產,要么自己破產。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