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恐惧、冲突,要被看到、理解、融合。
?
四、应用场景举例:面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情境:一个年轻人想从事艺术,但家人强烈反对,要求他考公务员。
阿德勒会说:
?\t“这是你的课题。你的人生由你负责,不应让父母替你做选择;
?\t父母担心,是他们的课题,不必取悦所有人;
?\t你需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
弗洛伊德会说:
?\t“你内心的冲突需要被分析。你的本我想追求自由,但超我(父母的道德与社会期待)压制了你;
?\t你要看清这些冲突从何而来,是否与你童年的认同模式有关;
?\t接受你对父母的愤怒,也接纳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尝试在责任与热爱之间找到平衡。”
从这例子可以看出:
?\t阿德勒强调行为选择;
?\t弗洛伊德强调内心探索。
?
五、总结:从“我是谁”到“我该怎么办”
弗洛伊德追问的是:“你是谁?你潜意识里隐藏了什么?你愿意看清吗?”
阿德勒追问的是:“你打算怎么做?你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阿德勒更强调实践、现实与责任,是更积极的成长导向;
弗洛伊德更强调反思、自省与整合,是更深层的心理剖析。
他们都是心理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大师,而你所说的这句话——
“阿德勒认为人要学会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认为人要适应,习惯和自己和解。”
可以说是两大心理流派思想精髓的高度浓缩。